• 欢迎访问广东省自考网!本站为考生提供广东自考信息服务,网站信息供学习交流使用,非政府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广东教育考试院eea.gd.gov.cn为准。
    城市:
    自考查询:

    广东省自考00395科学.技术.社会押题复习资料

    2021-05-29 11:17:21   来源:广东省自考网    点击:
    自考在线学习 +问答
      【导读】广东自考网,针对广大考生复习难点,精心整理出了科学.技术.社会复习资料,,仅供参考,如需要文件版的考生可咨询关注“广东省自考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或加入考生交流群进行领取。

      第1部分:填空、多选

      知识点一: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基本知识

      填空:

      1 [填空]中国古代的《中庸》一书用“格物致知”表述实践出真知的概念。

      2 [填空]“科学” 是关于外部世界发展和人的精神活动规律的知识体系,也是人类追求世界客观规律的精神活动及其智力结果的体现形式。

      3 [填空]科学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实验和思维。

      4 [填空] 20世纪后,科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项国家事业,人们把这一时期称为大科学时期。

      5 [填空]科学是能够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这是科学的主要标志和基本特征。

      6 [填空]效学科或综合学科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新兴学科群。

      7 [填空]交叉学科或综合学科兴起和发展,是科学发展进入-个全新的历史时期的标志。

      8 [填空]按照技术为生产服务的功能,可将技术分为两类:生产性技术和非生产性技术。

      9 [填空]冲突理论认为社会是一 个存在着各种矛盾与冲突的有机体,社会在神突中得到发展与进步。

      10 [填空] 20世纪初的物理学革命所导致的量子论和相对论这两大理论的诞生。

      多选:

      1[多选]培根根据人类思维方式的特征把知识分为三大类:记忆型科学;想象型科学;理智型科学。

      2[多选]基于以研究对象和方法及人类认识活动的历史过程来划分的原则,科学结构的门类应划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交叉科学

      3[多选]按照技术为生产服务的功能,可将技术分为两类:生产性技术和非生产性技术。

      4[多选]按照劳动手段在劳动过程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可将技术分为三类:直接劳动手段的技术、间接劳动手段的技术、劳动对象的技术。

      5[多选]西方社会学中对于社会概念的四种理解:社会唯名论、社会唯实论、功能主义、冲突理论。

      6[多选]社会唯名论的代表人物是吉丁斯、韦伯等。

      7[多选]社会唯实论的代表人物是斯宾塞、涂尔干、美等。

      8[多选]二战之后,结构功能主义代表人物是帕森斯、莫顿、列维等人。.

      9[多选]冲突理论代表人物有科赛、达能多夫等。

      10[多选]社会的基本功能:整合的功能、交流的功能、导向的功能、继承和发展的功能。

      11[多选]传统社会组织结构面临的挑战:社团组织民间化;社团的组织目标重新定位;社团行为不可预测。

      12[多选]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新理念:新的科学观、新的价值观、新的发展观、新的教育观。

      13[多选]复合三元模式包括STS史、理论STS和应用STS。

      14[多选]STS层次网络模式的特点:层次性、多样性、多元性、纵深性、超序性

      15[多选]作为跨学科研究,STS方法由于其视角的不同可以概要地分为:方法交叉、理论借鉴、问题拉动、文化交融。

      16[多选]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特点:开放性特点、交叉性特点、综合性特点、人本性特点

      知识点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兴起

      填空:

      1 [填空]科学和技术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2 [填空] 1972年6月,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一次规模空前的“人类环境会议”。

      3 [填空] 1972年,联合国召开人类环境会议,撰写了大会报告《只有一个地球》这次会议及报告被称为人类环境时代的起点。

      4 [填空] 1972年6月,经济学家B .沃德和微生物学家R .杜博斯撰写了一份人类环境问题的报告,这份报告的书名为《只有一个地球》。.

      5 [填空]对科学和技术的生态批判最有影响的人物和组织是蕾切尔卡逊和罗马俱乐部。

      6 [填空] “内史论”代表人物是萨顿和科瓦雷。

      7 [填空]交叉学科是指若干门单一 学科相互结合、相互渗透交叉而形成的新的学科。

      8 [填空]超越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第三种新文化是STS.

      9 [填空]科学、技术和社会教育的核心思想是以以为本。.

      10 [填空]实施科技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是通过sTS教育提高全民的STS意识和STS能力。

      多选:

      1[多选]推动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社会运动包括和平运动、环境运动、人权运动。

      2[多选]从社会条件的角度看,STS产生和发展的主要社会土壤是和平运动、环境运动、人权运动。.

      3[多选]从学术条件的角度看,对sts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有对科学技术的批判、对科学技术的研究转向、交叉学科的兴起

      4[多选]对科学和技术的人文主义批判的重要代表:芒福德、海德格尔、埃等。

      5[多选]对科学和技术的社会批判重要的标志性人物是,弥库塞和哈马斯。

      6[多选]交叉学科的特点:研究问题的实践性;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研究主题的群体性。

      7[多选]美国和英国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两大发源地。

      8[多选]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发展趋势包括全球化、多样化、有机化、技术化、人文化与生态化。

      知识点三:历史中的科学与技术.

      填空:

      1 [填空]古埃及人的文字是象形文字和拼音文字并用。

      2 [填空]古埃及人计数用的是十进制。

      3 [填空]公元505年,彘日汇集了古印度五种最重要的天文历法著作编成《五大历数全书》。

      4 [填空]古代中国创造了闻名于世的四大学科,即农、医、天和算。

      5 [填空]我国古代建筑技术著作以北宋李诚所编《营造法式》(1103年) 最为著名。

      6 [填空]中医药学是我国古代发育最成熟的学科。

      7 [填空]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染病论》提出“辩证施治”的原则,为中医的临床医学奠定基础。

      8 [填空]希腊本土的农业并不很发达,社会经济支柱主要是手工业和商业。

      9 [填空] [古希腊]维持鲁的《论建筑》是世界上第1部建筑学专著。

      10 [单选]古罗马帝国时期,古罗马最大的建筑罗驮角斗场和罗万神庙都是当时的杰作。

      11 [填空]亚历山大里亚时期的欧几里得,在整理和总结古希腊以来的数学成果的基础上,写出了传世著作《几何原本》。

      12 [填空]公元前6-5世纪希波克拉底将医学从原始巫术中拯救出来;

      13 [填空]公元2世纪的盖伦,是古希腊医学的集大成者。

      14 [填空]近代科学之所以在欧洲诞生,就是因为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它准备了必要的文化条件。

      15 [填空]原子论的创立者是道尔顿。

      16 [填空]分子论的创立者是阿伏伽德罗。

      17 [填空]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

      18 [填空] 1985 年,伦琴发现了能穿透物体的射线X线。

      19 [填空] 1898年,居里夫妇发现放射性很强的钋和镭。

      20 [填空] 1971年,艾根的《物质的自组织和生物大分子的进化》,建立超循环论。

      21 [填空]在当代主导技术群中信息技术是核心。

      多选:

      1[多选]博物学的特点:自然性、本土性、个体性、涉身性、具体性

      2[多选]产生于“两河流域”的是巴比伦文化、新巴比伦文化、美尔文化

      3[多选]两河流域的计数法是十进制与六十进制并用。

      4[多选]我国古代科学体系中的四大学科:业医学、玟、算术。

      5[多逸]我国古代技术体系中的三大技术:陶瓷、织、建筑

      6[多选]中国农书典籍:最著名的有西汉犯胜之的《汜胜之书》、南北朝贾思勰的《济民要术》,南宋陈專的《农书》,元代王祯的<王祯农书》和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等。

      7[多选]阿拉伯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数学、文学医学、物理学和炼金檸方面。

      8[多选]现代生物工程的工艺系统有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I程

      9[多选]革命前沿的六大学科.信息电子学科、分子生物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航空航天科学、海洋科学。

      10[多选]第三次技术革命形成的技术群的技术核心:空间技术、原子能技术、计算机技术。

      11[多选]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已达上万种,称之为“3C”即通信、计算机、自动控制

      知识点四: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模式

      填空:

      1 [填空]“证伪”是证伪主义模式的核心概念。.

      2 [填空]确认度,是指一个理论所经受的检验的严格程度。

      3 [填空]研究纲领的结构:包括硬核、保护带(或保护法)和助发现法。

      4 [填空]科学发展的证伪主义模式创始人是英国奥地利裔犹太哲学家波普尔。

      5 [填空]“范式”一词来源于希腊文,原意为“词尾变化”。

      6 [填空]科学发展的“三阶段”为:现象论阶段、实体论阶段和本质论阶段。

      7 [填空]实践主义模式由日本物理学家、哲学家武谷三男提出。.

      8 [填空]技术发展的经典模式有仿生学发展模式、科学拉动模式和社会需求推动模式

      9 [填空]性学发展是起源最早的技术发展模式。

      10 [填空]德国技术哲学创立者卡普提出人体器官投影说。

      12 [填空]自然科学的推动和社会需要的拉动这两者的合力,是技术发展最根本的宏观动

      13 [填空]社会的科学技术化的主要特征:社会行为理性化、社会管理傯化和社会发展生态化。

      14 [填空]科学理性的核心是相信世界的客观性、统一性、 规律性和可知性。

      多选:

      1[多选]科学发展模式主要有知识论模式历史主义模式、综合实践模式

      2[多选]社会文化综合实践的科学模式的代表人物:皮克林、米歇尔.卡龙

      3[多选]科学发展的实践主义模式认为,科学发展内容:现象论阶段、实体论阶段、本质论阶段。

      4[多选]技术发展的经典模式有仿生学发展模式科学拉动模式和社会需求推动模式

      5[多选]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之间的互动所形成的互动模式包括科学的技术化、技术的科学化、科学技术的社会化、社会的科学技术化

      6[多选]科学的社会支持系统主要包括:教育支持系统;实验技术装备支持系统;经济支持系统;信息支持系统;科技管理支持系统。

      7[多选]社会的科学技术化的主要特征:社会行为理性化、社会管理信息化和社会发胜态化。

      知识点五:科学和技术的社会影响

      填空:

      1 [填空]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关系傲了精辟的论述,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

      2 [填空]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手段) ;劳动对象;劳动者;科学技术。

      3 [填空]马克思曾讨论过生产力包括许多要素,其中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属于实体要素。

      4 [填空]产业结构是指社会生产领域中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关联方式和量的比例关系。

      5 [填空]生产关系是主要以生产资料的所有制为本质,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构成的统一体。

      6 [填空]思维方式是人类理性认识的形式、方法和程序。

      7 [填空]科学和民主是支撑近代文明的两大基石,是人类自我意识的一种觉醒。

      多选:

      1[多选]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主要是科学技术对生产的影响、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科学技术对人类思维的影响。

      2[多迭]科学和技术直接影响社会经济结构,其中包括产业结构、劳动结构、消费结构和国际贸易结构。

      3[多选]克思和恩格斯最早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诊断。

      4[多选]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速度、科学的发展水平、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自然条件

      5[多选]属于生产力系统中的非实体因素的是科学技术和管理。

      6[多选]社会经济结构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劳动结构、消费结构以及国际贸易结等。

      7[多选]科学和技术要素要参与收入分配,通常有三种形态:产品技术和生产技术;依附于载体中的软件、程序、设计以及工艺和方法等;智力技术,即管理和专长和经验等。

      8[多选]科学技术导致新的社会阶层出现:科技企业家阶层经营管理阶层(以企业经理或总经理为核心)和富有工人阶层。

      9[多选]逻辑思维方式大致有两个方向:机械论思维方式、辩证思维方式。

      10[多选]以笛卡尔和牛顿为代表的机械论思维方式。

      11[多选]以黑格尔、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辩证思维方式。

      知识点六:社会对科学和技术的影响

      填空:

      1 [填空]当今科学技术异化主要表现:生态的破坏社会的单向度、知识的转向、心理的变异。

      2 [填空]自从马尔库塞《郸度的人》-书出版,单向度一词成为最脍炙人口的概念之一。

      3 [填空] 2004年8月11日,英国政府向纽卡斯尔大学颁布了克隆人胚胎的合法执照。

      4 [填空]当代最热门门]的生物工程技术的核心就是基因技术。

      5 [填空]尼葛洛庞蒂《数字化生存》-书中描述了重建世界的信息DNA, 该书被称为20世纪信息技术和理念发展的圣经。

      6 [填空]在网络交往活动中,主要的伦理问题就是保护个人隐私。

      7 [填空]科学技术课题主要来源于社会生产实践

      8 [填空]社会生产是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根本动力。

      9 [填空]在欧美和日本,科学技术工作并不都是完全自由地进行,并不是都靠市场的自由竞争,而是对科学技术的计划控制。

      多选:

      1[多选]当今科学技术异化主要表现:生态的破坏社会的单向度、知识的转向、心理的变异。

      2[多选]按着马尔库塞的观点认为工业社会是一个新型的极权主义社会,包括内容:政治力面,生活方面;文化方面;思想方面

      3[多选]从科学和技术发展的路径体现出知识的转向问题:唯理化、标准化、中立化、在化。

      4[多选]现代科学技术提出的伦理问题包括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安乐死合法化的伦理问题、基因工程的伦理问题、新材料科学的伦理问题、网络信息技术的伦理问题

      5[多选]信息伦理具体表现为信息犯罪;隐私权受扰、知识产权受损;信息垄断;信息安全;信傯污染

      6[多选]科学家的社会责任至少应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科学家应对其科学研究本身的行为焕责;二是科学家应对其社会行为负责。

      7[多选]近百年来科学家为反对科学和技术成果被滥用而做出的努力,大体分为:反战与反生化武器;反对原子武器的和平运动;解诀环境问题与生态危机;应对新科学技术的挑战;关于是否可以克隆人的伦理争论

      8[多选]具有推动科学技术发展作用的政治因素具体包括社会制度、军事和战争、国家政策、国家体制。

      知识点七:工程与社会

      填空:

      1 [填空]技术一旦应用就转化为工程。

      2 [填空]从19世纪的科学主导地位,到20世纪的技术主导地位,21世纪必然凸显出工程的主导地位。。

      3 [填空]工程的社会功能表现为提供个体必要的就业场所,吸纳社会劳动力。

      4 [填空]导致三门峡水库问题工程的原因主要在于工程诀策环节。

      多选:

      1[多选]从把握世界的典型形式来看,科学对应“发现”,技术对应“发明”,工程应对应规划设计、建造、培育。

      2[多选]不同时代的特征:

      (1)19世纪是以科学为主导的科学→技术-→工程的科学时代;

      (2)20世纪是以技术为主导的技术→科学→工程的技术时代;

      (3)21世纪是以工程为统领的工程>技术→科学的工程时代。

      知识点八:当代科学和技术发展战略

      填空:

      1 [填空]冷战结束后不久,美国就意识到以信螅革命为核心的高科技竞争是未来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实质和焦点。

      2 [填空]德国基本法规定了科技发展政策的基本原则: “科学自由,科研自治,国家干预为辅以及联邦分权管理”。

      3[填空]20世纪90年代,德国科技政策调整手段大致分为导向和资助两种。

      4 [填空]人们有理由相信,“德国制造 ”不仅是世界著名的工业产品品牌,同时,也将成为世界著名的创新品牌。

      5 [填空]二战后,日本政府确定“贸易立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

      6 [填空] 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从单纯技术大国转向科技大国发展,其政府提出“科技立国”战略。

      7[填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科学的发展及其科学技术政策的制订分为三个时期,动荡时期、转折时期和调整时期。

      8[填空]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1生产力的思想, 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9[填空] 2006年1月,新世纪第1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我国提出了至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

      10 [填空]鲍莫尔在《资本主义的增长奇迹》-书中指出:增长背后的推动力是科技创新。

      11 [填空]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较量的焦点是科技进步。

      12 [填空] 1997年,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式写入十五大报告,吹响经济发展同人口、 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号角。

      13 [填空]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全球性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全球环境+气候问题。

      14 [填空]世界温室气体排放最多的国家是美国。

      多选:

      1[多选]NSF的核心价值观:远景,追求卓越,扩大范围,责任感.

      2[多选]确定NSF的目标为四个相关联的战略目标:发现、学习、研究设施与管理。

      3[多选]《美国竞争力计划》(ACI)两大目标:--是在基础研究力领先世界;二是在人才和创造力方面领先世界。

      4[多选]20世纪90年代,德国科技政策调整手段大致分为响和资助两种。

      5[多选]德国科技政策调整的“向”手段包括:法律导向、政策导向、规划导向

      6[多选]德国科技政策调整的“资助”手段包括:合同研究资助、委托研究资助、科技咨询资助。

      7[多选]我国实施国家创新战略所具备的条件:济持续快速增长;具备科学技术大发展的基础;坚持对外开放与合作;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良的中华文化

      8[多选]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五位一体”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9[多选]《京都议定书》在减排途径上提出三种灵活机制:清洁发展机制;联合履约机制;排放贸易,即排放权的商品化

      知识点九: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

      填空:

      1 [填空]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倡导整体性、社会性和人本性教育。

      2 [填空]我国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提高全民科技素养。

      [填空]马克思指出,在其现实性上,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填空]科学技术作为-种知识形态,在其未进入生产过程之前,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或可能的生产力。

      [填空]中国的反科学主义主要是站在人文主义的立场,反对科学万能论和科技沙文主义。

      [填空]人类文明的原动力是科学技术。

      多选:

      1[多选]在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中,教师应该主动承担的基本职责:教师对学生有知识上的责任;教师对学生有道德上的责任;教师对学生有职业上的责任。

      2[多选]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的教师素质特点:综合性、开放性、社会性

      3[多选]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的课程设置原则:-体化教育的原则;符合学科发展规律的原则;尊重教育规律的原则。

      [多选]人类三大文明的支柱是物质、能量、信息世界由物质、能量、信息三大要素组成,这是当今科学界所普遍认同的观点,及构成人类社会资源的三大支柱。

      第二部分:简答、论述

      一、简答题

      1[简答]科学的本质属性。

      (1)科学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律的知识体系;

      (2)科学是一种探索真理、深层知识的社会活动;

      (3)科学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建制。

      (4)科学是特殊的社会生产力,

      (5)科学是社会文化的基本形态。

      2[简答]科学结构的演化

      (1)近代自然科学是从15世纪下半叶开始产生的,

      (2)19世纪发生的第二次科学革命,

      (3)19世纪未到20世纪初发发生的第三次科学革命;

      3[简答]技术的本质特征.

      (1)技术是客观的物质因素和主管的精神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

      (2)技术是直接生产力。

      (3)技术是大们改道、控制、利用和保护自然的一种动态过程

      总之,技术是主体与客体在生产节劳动的实践过程中的统一。

      4[简答]科学与技术的区别是什么?

      (1)目的与任务不同,

      (2)要解决的问题不同,

      (3)研究过程和劳动特点不同,

      (4)发展进程有差异,

      (5)社会功能和价值标准不同。

      5[简答]社会的基本功能。

      (1)整合的功能;

      (2)交流的功能,

      (3)导向的功能;

      (4)继承和发展的功能。

      6[简答]STS层次网络模式的特点。

      (1)层次性;

      (2)多样性;

      (3)多元性;

      (4)纵深性;

      (5)超序性。

      7[简答]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方法的新理念。

      (1)统合性理念;

      (2)文化性理念;.

      (3)多样化理念。

      8[简答]科学、技术与社会兴起的历史条件。

      (1)科学和技术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2)科学和技术发展带来重大的社会问题;

      (3)对科学和技术发展需要深刻的社会人文反思。

      9[简答]交叉学科的特点。

      (1)研究问题的实践性;

      (2)研究对象的复杂性;

      (3)研究主题的群体性。

      10[简答]叉学科的基本形态有哪些?

      (1)边缘学科;

      (3)横断学科。

      11[简答]STS的学科化发展的主要表现。

      (1)研究和教育的制度化;

      (2)STS课程的开发;

      (3)博士后学位的出现;

      (4)学术交流渠道的形成。

      12[简答]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三大导向。

      (1)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导向;

      (2)科学技术研究导向;.

      (3)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导向。

      13[简答]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学科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1)多学科阶段;.

      (2)交叉学科阶段;

      (3)超学科阶段。

      14[简答]科学、技术与社会建设的策略。

      (1)积极开展STS教育;

      (2)积极开展STS规范的研究;

      (3)积极开展STS的哲学研究;

      (4)探索中国的STS道路。

      15[简答]当代科学和技术革命的特点。

      (1)主导技术群体化;

      (2)科学技术一体化;

      (3)科学技术与社会彼此耦合联动化。

      16[简答]主导技术群体化。

      (1)当代科技革命所产生的高科技具有群体化的特征;

      (2)当代科技革命中的主导技术群体有自己的内在结构;

      (3)在当代主导技术群中信息技术是核心。

      17[简答]当代科技革命的发展趋势。

      (1)从“小科技”向“大科技”发展;

      (2)产、学、研一体化趋势;

      (3)科、工、贸联动趋势。.

      18[简答]当代科技革命从“小科技”向“大科技”发展所呈现出的特征。

      (1)科研项目规模巨大

      (2)靠大型科研集团联合攻关;

      (3)所需经费投入总额巨大;.

      (4)科研设备尖端、庞杂;

      (5)科研管理网络宏达巨型。

      19[简答]“证伪论”科学技术发展模式的特点。

      (1)强调科学始于问题,认为问题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动力,

      (2)强调了科学技术发展中“否定的辩证法”,

      (8)T1Pr"发展模式中,强调科学发展的不断推进,并敢于为追索真理而不断革

      命的精神。

      20[简答]“范式论”发展模式的特点。

      (1)以动态的历史主义方式看待科学技术发展,具有证伪主义发展模式所设有的优点。避免了证伪主义隔断历史,忽视实际存在的科学发展的长期积累的弊端。

      (2)突出了科学革命发生的主体性条件,突出了新生力量、年轻人在科学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具有鲜明的面向未来,着眼于未来的积极的科学研究心态。

      (3)把“范式”变革作为科学技术发生的标志,突出了认知结构和学科思维方式在科学研究中重要的关键性作用。

      21[简答]社会文化实践模式的基本观点。

      (1)科学生产的社会文化本性;

      (2)对科学“行动者”的理解;

      (3)共识的形成路径。

      22[简答]技术发展的经典模式。

      (1)仿生学发展模式;

      (2)科学拉动模式;

      (3)社会需求推动模式。

      23[简答]科学对技术的推动作用的表现。

      (1)科学理论所揭示的自然规律为技术原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2)科学发展的程度决定了技术发展的水平。

      (3)科学定律揭示的自然极限限定了技术功能的局限。

      24[简答]技术发展的实践综合模式。

      (1)“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放研究”三者并重的美国模式;

      (2)“拿来主义”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日本模式;

      (3)政府适度干预及跨国联合创新的欧盟模式。

      25[简答]社会管理信息化主要表现。

      (1)管理内容信息化;

      (2)管理方式科学化;

      (3)管理队伍的知识化。

      26[简答]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主导因素。

      (1)科学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

      (2)科学技术改进和革新劳动资料;

      (3)科学技术扩大了劳动对象的来源;

      (4)科学技术使生产管理科学化和现代化。

      27[简答]科学和技术对生活的影响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科学和技术影响经济生活;

      (2)科学和技术影响政治生活;.

      (2)科学和技术影响政治生活;

      (3)科学和技术影响日常生活。

      28[简答]科学和技术对政治生活的影响。

      (1)科学技术导致新的社会阶层出现:科技企业家阶层、经营管理阶层(以企业经理或总经理为核心)和富有工人阶层。

      (2)社会各阶层的人数比例正在由过去的金字塔形结构转变为纺锤形结构。

      (3)传统的雇佣方式受到挑战。

      29[简答]科学和技术革命引起生活方式变化的总特征。

      (1)人类劳动工具从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化的发展;

      (2)人类活动空间不断扩大;

      (3)人类生活的日益改善;

      (4)物质产品来源与品种的更新。

      30[简答]教育对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

      (1)科学技术成果在社会中传播、消化、吸收和应用依赖于教育普及。

      (2)教育发展的水平影响科技发展的速度。

      (3)通过教育培养人们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尤其是创新精神,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重要。

      31[简答]哲学对科学技术的作用,主要体现为。

      (1)哲学能够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2)哲学思考能够为科学技术研究者提供具有启发意义的理论推测;

      (3)探讨哲学问题有助于解决科学问题。

      32[简答]政治对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

      (1)社会制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2)国家政策和体制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3)战争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33[简答]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异化也带来人的心理的异化。

      (1)非自然心理缺失;

      (2)非社会化;

      (3)知识心理。

      34[简答]“科技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深刻内涵。

      (1)科学技术与社会协调发展是科技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促进;

      (1)科学技术成果在社会中传播、消化、吸收和应用依赖于教育普及。

      (2)教育发展的水平影响科技发展的速度。

      (3)通过教育培养人们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尤其是创新精神,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重要。

      31[简答]哲学对科学技术的作用,主要体现为。

      (1)哲学能够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2)哲学思考能够为科学技术研究者提供具有启发意义的理论推测;

      (3)探讨哲学问题有助于解决科学问题。

      32[简答]政治对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

      (1)社会制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2)国家政策和体制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3)战争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33[简答]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异化也带来人的心理的异化。

      (1)非自然心理缺失;

      (2)非社会化;

      (3)知识心理。

      34[简答]“科技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深刻内涵。

      (1)科学技术与社会协调发展是科技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促进;

      (2)科技与社会协调发展是具体的和历史的统一;

      (3)科技与社会协调发展反映了科技尤其是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有机结合。

      35[简答]实现科学、技术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途径。

      (1)科学和技术发展必须服从社会发展,科技工作必须面向社会需要;

      (2)科技、经济、社会在运行机制方面要互相协调;

      (3)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

      (4)建构新的社会道德观。

      36[简答]导致工程事故或灾难的原因主要有哪几个方面?

      (1)来自科学认识的问题;

      (2)来自技术本身的问题;

      (3)来自社会的问题。

      37[简答]引发工程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

      (1)来自科学认识的问题;

      (2)来自技术本身的问题;

      (3)来自社会的问题。

      38[简答]为规避工程灾难,在科学决策中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1)实现性原则;

      (2)时效性原则;

      (3)审美性原则;

      (4)创新型原则;

      (5)可持续性原则。

      39[简答]规避工程灾难的基本路径。

      (1)尊重自然规律;

      (2)科学决策;

      (3)健全法制;

      (4)增强工程主体的责任意识和伦理观念。

      40[简答]《美国竞争力计划》的四条措施。

      (1)对基础研究的投资加倍;

      (2)实行长久性的研究和实验税收减免;

      (3)加强学校的数学与自然科学等基础教育;

      (4)加强对劳动力的培训。

      41[简答]《德国高科学战略》中确定的三大创新目标。

      (1)为创造健康而安全的生活创新;

      (2)为创造信息化与出行便捷的生活创新;

      (3)实现关键横断技术的创新。

      42[简答]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的特点。

      (1)政府注重科技政策的宏观调控,重视资源的整合与合作研究;

      (2)增加科技研发投入,抢占战略制高点;

      (3)充分认识到科技的发展关键是人才,积极培养和吸收科技人才;

      (4)优先支持战略重点领域;

      (5)日益重视基础科学研究。

      43[简答]科教兴国战略的意义。

      (1)是在科学分析国际经济、科技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特点,总结历史经验和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做出的重大部署;

      (2)是关系我国改革成功、国家强盛和民族振兴的重大决策;

      (3)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44[简答]我国实施国家创新战略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1)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2)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是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的根本途径;

      (3)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是保障国防安全和经济安全的需要。

      45[简答]我国实施国家创新战略所具备的条件。

      (1)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社会进步,对科技发展提出巨大需求,也为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我国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学科体系,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部分重要领域的研究开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具备科学技术大发展的基础和能力。

      (3)坚持对外开放,日趋活跃的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使我们能分享新科技革命成果。

      (4)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和发挥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结合起来,为科技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

      (5)具有优良的中华文化,更有利于形成独特的创新文化。

      46[简答]我国到2020年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

      (1)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2)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

      (3)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支撑;

      (4)基础科学和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5)取得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

      (6)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47[简答]《中国21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

      (1)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

      (2)社会可持续发展;

      (3)经济可持续发展;

      (4)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环境保护。

      48[简答]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3)可持续发展要求是考虑当前和未来发展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

      (4)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

      49[简答]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持续发展,重视协调的原则;

      (2)科教兴国,不断创新的原则:

      (3)政府调控,市场调节的原则;

      (4)积极参与,广泛合作的原则;

      (5)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原则。

      50[简答]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对传统教育理念的批判。

      (1)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反对应试教育;

      (2)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反对忽视学科之间的联系;

      (3)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反对教育与生活脱节。

      51[简答]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倡导新的教育理念。

      (1)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的整体教育观;

      (2)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反对忽视学科之间的联系;

      (3)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反对教育与生活脱节。

      52[简答]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的教师素质特点。

      (1)综合性;

      (2)开放性;

      (3)社会性。

      53[简答]技术课程的教学和培养目标。

      (1)在社会生活背景中理解技术与科学的关系。

      (2)提高技术设计能力。

      (3)思考技术中的伦理问题。

      54[简答]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的课程教学和培养目标。

      (1)确立健康意识。

      (2)思考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

      (3)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二、论述题

      1[论述]结合实际,论述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1)目的与任务不同;

      (2)要解决的问题不同;

      (3)研究过程和劳动特点不同;

      (4)发展进程有差异;

      (5)社会功能和价值标准不同。

      科学与技术的联系

      (1)根本目标的一致性;

      (2)互为前提、相互促进、相互渗透、连成--体;.

      (3)二者相辅相成。

      2[论述]探索中国的STS道路。

      (1)国家积极进行有利于STS发展的学科调整;

      (2)自觉地从STS视角探讨具有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

      (3)开展国际STS研究的深度合作;

      (4)发挥传统文化的优势。

      3[论述]“科学技术是第1生产力”的内涵。

      (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主导因素。

      (2)科学技术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科学技术引导着社会生产的发展方向。

      (4)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知识经济模式的出现。

      4[论述]“科学技术是第1生产力”的意义。

      (1)首先,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

      ①它概括了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特点;

      ②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③它进一步加深人们对生产力的诸要素间关系的认识和理解。

      (2)其次,它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

      ①它指出在现代化社会条件下发展社会科学技术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②它促进了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

      ③它为我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重要保证。

      5[论述]科学技术上的新突破必将导致社会的产业结构发生新的变化。

      (1)技术革命打破了原有产业格局,必将开辟一些新的生产领域;

      (2)科技进步将大大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率;

      (3)科技进步将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资源配置的优化。

      6[论述]科学和技术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1)科学技术在生产关系变革中起重要作用;

      (2)科学和技术对生产关系基本环节的影响;

      (3)科学和技术对管理与经营的影响;

      (4)科学和技术可以降低劳动者的劳动强度。

      7[论述]科学和技术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1)科学和技术创造了多样化的生活方式;

      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促使人类的生活方式也不断发展

      (2)科学和技术革命引起生活方式变化的总特征;

      (3)科学和技术影响生活方式的途径。

      8[论述]科学和技术影响生活方式的途径。

      (1)科学技术进步将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劳动方式;

      (2)科学技术进步将使生活空间和交往方式发生变化。

      (3)科学技术将使生活时间及其利用方式发生变化;

      (3)科学技术进步促使人们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改变。

      9[论述]科学和技术对思维的影响。

      (1)科学和技术推动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

      (2)科学和技术促使人们思维方式的改进;

      (3)科学和技术推动人们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

      (4)科学和技术发展推动社会民主、文化和教育的发展。

      10[论述]科学技术推动新的道德规范的形成和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这种推动主要表现。

      (1)科学技术知识深化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本质的认识,从而扩大人们的道德视野,促进道德观念的变革。

      (2)科学精神推动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

      (3)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促使认知改变传统的旧道德观念。

      11[论述]“社会生产实践是影响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主要表现。

      (1)社会生产是科学和技术产生的根源。

      首先,科学技术课题主要来源于社会生产实践。

      其次,生产实践推动了各门科学技术理论的建立。

      (2)社会生产为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

      首先,社会生产实践的状况和水平决定所能够投入到科学技术活动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其次,社会生产实践的发展诀定了科学技术发展所使用的物质手段。

      (3)社会生产是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生产实践不仅是科学技术产生、发展的基础和检验标准,而且是科学技术研究的目的。

      (4)社会生产是科学和技术成果的检验标准。

      12[论述]社会生产实践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1)社会生产是科学和技术产生的根源。

      首先,科学技术课题主要来源于社会生产实践。

      其次,生产实践推动了各门科学技术理论的建立。

      (2)社会生产为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

      首先,社会生产实践的状况和水平决定所能够投入到科学技术活动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其次,社会生产实践的发展诀定了科学技术发展所使用的物质手段。

      (3)社会生产是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生产实践不仅是科学技术产生、发展的基础和检验标准,而且是科学技术研究的目的。

      (4)社会生产是科学和技术成果的检验标准。

      13[论述]社会影响科学和技术的基本形式。

      (1)经济对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

      经济支持与经济竞争的推动性

      经济体制的推动

      (2)政治对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

      (3)文化对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P135

      (4)教育对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

      14[论述]工程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功能。

      (1)吸纳社会劳动力,提供个体必要的就业场所;

      (2)创造物质财富,满足人的基本要求;

      (3)塑造人文价值,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4)建造“属我世界”拓展“类”生存空间;

      (5)打造生活样式,成就人类文明

      15[论述]结合实际,论述引发工程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以及规避工程灾难的基本路径。

      引发工程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

      (1)来自科学认识的问题;

      (2)来自技术本身的问题;

      (3)来自社会的问题。

      规避工程灾难的基本路径:

      (1)尊重自然规律;

      (2)科学决策;

      (3)健全法制;

      (4)增强工程主体的责任意识和伦理观念。

      16[论述]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的基本要。

      (1)在教学内容上,要从传统的以理科教育为核心的学科知识体系向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结合的综合体系转变。

      (2)在教育形式上,它要求既要符合知识特征,也要符合技术特征,还要符合社会特征。

      (3)在考核标准上要围绕科学--技术--社会确定考核内容。

      17[论述]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中教师的主导作用。

      (1)教师应通过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引导学生进行研究

      (2)教师应通过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3)教师应通过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

      (4)教师应通过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

      (5)教师应通过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扫码关注“广东省自考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

    回复“押题”获取余下押题资料

    上一篇:广东省自考00394幼儿园课程押题复习资料
    下一篇:广东省自考00396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押题复习资料

    广东成人学历提升便捷服务

    【2019年成人高考正在报名】

    自考成绩查询入口 广东自考培训报名
    距2018全国成人高考:仅剩 - 2

    广东自考课程培训

    广东自考交流群

    扫码加入考生交流群

    一起探讨自学考试

    扫码小程序选择报考专业

    进入在线做题学习

    查看了解自考专业

    查询最新政策公告

    进入历年真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