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广东省自考网!本站为考生提供广东自考信息服务,网站信息供学习交流使用,非政府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广东教育考试院eea.gd.gov.cn为准。
    城市:
    自考查询:

    广东省自考00389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押题资料

    2021-05-29 10:46:51   来源:广东省自考网    点击:
    自考在线学习 +问答
      【导读】为服务广大莘莘学子,广东自考网为大家整理出了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复习资料,仅供参考,如需要文件版的考生可咨询关注“广东省自考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或加入考生交流群进行领取。

      第1部分

      1.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什么?

      答:(1)专门探讨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活动的规律,阐明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活动在方式方法和程序上的规范。

      (2)一门学科或一门课程,就是在现有的科学水平上系统地阐述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活动的内在规律和研究活动的手段、规则及程序。

      2.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学前教育科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学前教育的一个分支学科。学前教育科研方法不仅仅是研究方法,也是教育工作方法。

      3.简述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的意义?

      (1)能提高学前教育工作者的科研能力。

      (2)有助于提高学前教育实践活动的质量。

      (3)有助于丰富和发展我国的学前教育科学。

      第二部分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概述

      1.科学研究:是人们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采用一定的方法,遵循一定的规律,探究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以便发现新事物、获得新知识的社会活动。

      2.科学研究活动具有四个方面的本质特征:

      继承性 ( 前人成果上开拓创新 )

      创新性(前人基础获得新知识寻找新方式 ——根本特征 )

      规范性(客观、科学、获得可靠结论)

      系统性 (整体、综合、规范)

      3.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及其特点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就是研究者以科学的理论思想为指导,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对学前教育的现象和问题所进行的研究,是人类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学前教育”在我国是指对 0~6、7 周岁的儿童进行的教育,包括婴儿( 0~3 周岁)教育和幼儿( 3~6、7 周岁)教育两个阶段。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特点:

      ①研究对象的主体性。

      ②研究内容的广泛性。

      ③研究背景的开放性。

      4.简述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原则?

      答: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原则:是指研究者在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研究工作的基本规范。

      (1)客观性原则 :是指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尊重事实,以事物的本来面目为依据,反对主观臆测,妄自论断。它是科研工作者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①要有严肃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②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③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2)系统性原则 :就是要求研究者在学前教育科研活动中运用系统的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以提高研究结论的科学性水平;要求研究者在教育活动内外、在各种因素的普遍联系中来探索规律,并充分认识研究活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在工作中的相互关系,优化研究活动的各种因素,追求研究活动的整体功能。(整体、有序、动态)

      (3)教育性原则 :就是要求研究工作者要以有效地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和科学性水平为研究活动的宗旨,在研究过程中使研究活动符合学前教育的基本要求,并尽可能做到研究活动和教育活动的和谐统一,防止和避免研究工作对儿童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①研究活动不能给儿童身心发展造成消极影响。

      ②研究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要尽可能考虑研究对象的年龄特征

      ③研究活动应尽量不打乱学前教育机构正常的教育活动

      (4)伦理性原则 :是要求研究者的科研活动遵循基本的社会首先准则,不侵犯研究对象或研究参与者的权益,避免给他们造成身心伤害。

      ①尊重受试者的权利,

      ②研究活动不给被试者造成不恰当的压力,

      ③要慎重解释研究材料或研究结果

      5. 简述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类型包括哪些?

      答:(1)目的或目标,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

      (2)对客观事物的性质和数量的侧重以及相应研究方法的不同,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3)时间取向不同,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

      (4)场所:实验室研究和现场研究。

      (5)研究对象数量,个案研究和成组研究。

      6.定性研究:是着重运用描述性分析来试图理解某种现象或问题的性质或意义的研究。

      7.纵向研究:较长的时间里对学前教育中的某种现象和问题进行系统的定期的研究,也叫追踪研究

      8.横向研究:是研究者就某一教育现象或问题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行为表现进行考察 和比较的研究,也叫横断研究。

      9.成组研究:是研究者为提高研究的效度选取较多的研究对象组成若干被试组,对被试组中的每个个体都进行系统考察的研究

      10. 学前教育科研方法发展的各个时期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答:(1)自然观察和经验总结—— 19 世纪末前

      (2)多样化—— 20 世纪初— 20 世纪 50 年代。

      (3)综合化和系统化—— 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

      11. 简述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答:(1)、收集研究资料的方法

      a. 观察法 , b. 调查法 , c. 测验法 , d. 教育实验法 , e. 教育经验总结法 , f. 行动研究法。

      (2)、整理和分析研究资料的方法,

      a. 文字资料的整理分析;b. 数据资料的整理分析。

      12. 简述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或基本步骤?

      答:一、研究准备阶段:(1)选择课题,(2)研究设计,(3)制订工作计划,

      二、研究实施阶段:(1)收集研究资料,(2)整理和分析研究资料,(3)形成研究结论。

      三、研究总结研究:(1)总结研究工作,(2)评价研究工作

      第三部分

      科研课题的选择和确立

      1. 科研课题和问题的区别 : 科研课题来源于问题,问题的发现和提出是课题选择的前提条件。

      问题是作为人们在理论学习中遇到的疑难或在实践工作中碰到的困境,往往反映的是个人认识上的局限性,而不尽是他人尚未认识和解决的问题。而科研课题则必须是人们发现并尚未被认识和解决的问题中产生,因而科研课题应反映人类在某个领域中或某个事物上认识的局限性

      2.研究方向:就是研究者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研究活动在内容上的取向,它规定了研究者选择课题的领域或范围,使研究工作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和积累性。

      问题1.简述确定研究方向的意义是什么?

      答:(1)稳定的研究方向有利于研究课题的选择,

      (2)稳定的研究方向有利于课题研究过程的深入,

      (3)稳定的研究方向有利于形成系统的研究,

      问题2.简述科研课题的类型?

      答:一、目的不同,理论性课题和应用性课题。

      (1)理论性课题:又称基础性研究课题,主要是指旨在探索和揭示学前教育现象的本质和学前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丰富学前教育的基础理论、拓展新的研究领域的课题。这类课题最显著的特点是重在深入探讨学前教育中某一领域的一般知识,不强调研究结果的直接应用。它又分为三个不同的层级:

      a. 一级课题具有全局性影响的课题,

      b. 二级课题某一具体领域或某一方面的课题,

      c. 三级课题个别概念、原理。

      (2)应用性课题:是指以改造学前教育实践活动为目的,在基础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具体的各种学前教育活动的途径和方法的课题。这类课题最显著的特征是着重探讨运用科学的理论和一般的原则来解决教育工作中具体的实际问题。

      它又分三个不同的层级:

      a. 第1级,涉及全局的,

      b. 第二级,某一方面一部门一地区,

      c. 第三级 . 某些个别的实际问题

      二.对问题探讨的深度,描述性课题,因果性课题和预测性课题。

      问题3. 简述选择和确立科研课题的意义?

      答:(1)课题的选择和确立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

      (2)选择和确立科研课题对研究活动内容和方法等都有直接的影

      响,

      (3)选择和确立研究课题有助于研究者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研究能力。

      3.选择科研课题的基本原则:

      (一)价值性原则——学术价值,社会价值。

      (二)可行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就是研究者应根据主客观条件来选择研究课题,以保证课题的研究工作能顺利地、高质量地完成,取得预期的研究成果。

      (三)创新性原则

      课题选择的创新性原则就是要求研究者选择的课题是该领域中前人或他人所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

      (四)科学性原则

      事实根据和理论依据,也就是说,理论课题要有事实依据,应用性课题要有理论依据。

      选择科研课题的方法:

      (一)从学前教育实践中表现出的问题中筛选科研课题。(热点,意义,提炼他人)

      (二)从对专业理论的学习和思考中发现课题(证实观点,观点之争,薄弱点空白点)

      (三)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新的课题(文献,生活,现象)

      简述选择科研课题的一般程序?

      答:(1)初步选出研究课题,

      (2)对初选课题进行初步的探索,

      (3)将课题具体化,

      (4)撰写课题论证报告。

      4.简述课题论证的内容。

      答:(1)研究问题的性质和类型,

      (2)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该课题国内外已完成的研究的状况分析,

      (4)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5)课题研究的策略、步骤和预期的成果形式。

      5.课题论证:通过搜集和运用各种理论和事实依据对课题的科学性及课题研究活动的价值性和可行性进行确认和评估。

      6.简述科研课题论证的意义。

      答:(1)能进一步确认课题的研究价值,明确课题研究的目标;

      (2)是争取课题立项和经费资助的需要;

      (3)能充分展示研究者的科研态度和科研能力。

      第四部分

      学前教育科研活动的设计

      1. 科研设计:就是研究者在遵循科学认识的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对具体的课题的研究活动中各方面的工作和活动过程进行构思和计划,协调科研活动的各种要素,以便正确有效地达到认识客观事物的目的,获得科学结论的活动。科研设计的内容相当丰富,包括:建立研究假设、分析和处理研究的内容和变量、选取研究对象、选择具体的研究活动方式和方法,制订研究方案等。

      2. 简述研究假设的基本要求?

      答:美国学者伯格和高尔认为好假设应符合四个标准:

      (1)假设应该有一定的理论的或事实的依据。

      (2)假设应说明两个或两个变量之间的期望关系。

      (3)假设应是可以检验的。

      (4)假设在陈述上应尽可能简洁明了。

      3. 简述学前教育文献及其在研究中的作用?

      答:(1)查阅研究文献有助于选择研究课题和形成研究假设。

      (2)查阅研究文献有助于提高研究的水平。

      (3)查阅研究文献有助于提高研究者自身的研究能力,改善研究的主观条件。

      4.

      一、文献综述的内容。

      答:(1)问题提出部分,主要概括问题的性质特点研究的重要性等(2)主要研究成果的概括和分析

      (3) 研究趋势预测。

      二、简述学前教育文献的种类?

      答:学前教育文献的种类

      (1)书籍(书籍是各种形式的文献中品种最多、数量最大的一个门类,主要包括教科书、专著、资料性工具书和通俗读物等。教科书也叫教材)

      (2)期刊和报纸

      ①专业学术性杂志

      ②专业综合性杂志

      ③文摘类杂志

      (3)教育档案类

      (4)电子文献(电子文献有容易保存、便于检索的特点)

      三、学前教育文献检索的方法要快速有效地检索出所需文献,就应作好充分的检索准备。检索的准备工作有两个方面:一是确定要检索的资料的主题,找出“关键词”。

      (一)检索工具查找法

      现有的检索工具可分为手工检索工具和计算机检索工具两种。手工检索工具主要有目录卡片和资料索引两种。在计算机提供的搜索结果所列出的相关条目中查找或阅读所需的资料。

      (二)参考文献查找法

      参考文献查找法又称引文查找法或追踪法,是读者以己掌握的文献中所列出的引用文献、附录的参考篇目作为线索来查找所需文献资料的方法。

      四、学前教育文献的阅读和记录

      (一)文献阅读的方法

      ①浏览

      浏览就是对搜集到的各种文献进行粗略的快速翻阅。

      ②粗读

      粗读就是对浏览后选出的文献进行快速的通读。

      ③精读

      精读就是在粗读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一种求通、求透、求新的阅读。

      (二)文献资料记录的方法

      ①标记和批语

      ②摘录

      ③撰写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全面搜集和广泛阅读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和比较,就一定时间内出版发表的有价值的文献的主要内容所撰写的评述。

      总体:又称研究总体,它是指在课题适用的时空范围内研究对象的全体,即全部研究对象的总和。

      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对总体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部分个体就称作为样本,样本中个体的数量就称作样本容量。

      抽样:按照一定原则从总体中抽选样本的过程就叫抽样,它是研究者选取研究对象的方法和程序。

      5.简述抽样在科学研究活动中的意义?

      答:(1)解决总体研究难以进行的困难。

      (2)节省研究资源,提高研究效率。

      (3)提高研究结论的准确性。

      6.简述实施抽样的步骤有哪些或者说它的一般程序是什么?

      答:(1)规定研究总体,(2)确认样本容量,(3)抽取样本,(4)判断并纠正抽样偏差。

      7.简述抽样的基本方法?

      答:抽样的方法很多,根据抽样是否随机性原则进行可将其分为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两大类。

      一、随机抽样的主要方法

      (1)简单随机抽样,是一种较为简便的随机抽样方法,包括抽签和随机数表法。

      (2)系统随机抽样,也叫等距抽样。 -K=总量 / 抽样量

      (3)分层随机抽样,也叫类型抽样、配额抽样。

      (4)整群抽样,也称区域抽样、聚类抽样或成组抽样。

      二.非随机抽样的主要方法,(1)随意抽样,(2)判断抽样,(典型)(3)定额抽样,

      非随机抽样:是指不用严格遵循随机原则而进行的抽样。

      8.研究计划:是研究者在研究设计的基础上对研究活动各方面的工作和研究活动的过程所作的全面规划,是指导和规范研究活动的纲性文件。

      9.简述各随机抽样方法的优缺点?

      答:(1)简单随机抽样方法直接使用方便,尤其是在总体中的个体之间差异较小或总体数量较大时是一种较好的取样方法。但运用时,事先编号费时费力,而且在总体数量不大时,抽样偏差较大。

      (2)系统随机抽样既简便又能保证从总体的全范围内选样,和简单随机抽样相比,能较好的控制误差,因而比较常用。

      (3)分层随机抽样适合在研究对象总体数量较多而且内部差异较大的条件下使用,通过分层可提高样本在结构上与总体的一致性。

      (4)整群抽样通常用于抽样单位本身就是抽样分子,而且实际上无法确定抽样范围的情况。

      一、研究计划及其在研究活动中的作用

      研究计划是研究者在研究设计的基础上对研究活动各方面的工作和研究活动的过程所作的全面规划。

      ①研究计划能对研究设计进行系统总结,有助于进一步改进研究设计。

      ②制订研究计划能规范研究活动,提高研究活动的一致性

      二、研究计划的主要内容

      ①研究课题

      ②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③课题研究的内容

      ④课题研究的方式和方法

      A.选取研究对象的方法

      B.收集资料的方式方法

      C.整理资料的方法

      D.分析资料的方法

      E.表述成果的方法

      ⑤课题研究进度和人员分工

      ⑥研究经典概算及仪器设备的购置

      三、制订研究计划应注意的问题

      ①研究计划应反映科研活动的基本规范

      ②研究计划应考虑具体的研究环境和条件

      ③研究计划应做到严肃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第五部分

      观察法

      1.观察法:是研究者运用感官或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对处于自然状态中的客观事物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和探究,从而获取科学事实、探索科学规律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2. 简述观察的特点?

      答:( 1)观察法是一种自然的研究方法;(2)观察法是一种“直接”的研究方法;

      3.简述观察法的作用及局限性?

      答:作用:(1)观察法有助于研究者选择各确立研究课题;

      (2)观察法有助于研究者形成研究假设;

      (3)观察法可以深入考察教育现象,探索教育活动的规律。

      局限:(1)观察活动的范围有限,

      (2)在运用自然观察法时容易出现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之间的相互影响,

      (3)观察资料的质量受制于观察者的素质。

      4.自然观察法:是指在自然状态下所进行的观察,即对要观察的事物的存在的条件不加控制或改变。它又分为公开的观察和隐敝的观察两种

      5.参与性观察法:观察者在不暴露观察目的的情况下参与到研究对象的活动中去,在与研究对象共同活动时从内部进行观察。

      6.非参与性观察法:观察者不参与观察者的任何活动,完全以局外人的身份所进行的观察。

      7.时间取样观察法:研究者根据研究对象行为表现的时间特点确定具体的观察时间,对选定时间内研究对象的特定行为表现各相关事件进行全面的观察和记录。

      8.事件取样观察法:是研究者根据自己对要观察的研究对象的行为的认识,选择与该类行为的发生密切相关的事件进行全面系统的观察。

      9. 操作性定义:是对观察内容的进一步具体化。因观察研究主要是要考察研究对象的行为,观察操作定义就必须对研究对象的行为表现的主要特征和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行为之间的差别进行具体描述。

      10. 观测指标:衡量观察对象行为表现及其变化的数量化表征。在观察研究中,观察指标一般有三种类型,即定类指标、定序指标和定比指标。

      11. 简述观察记录的主要方法有哪些?——观察记录法的选择、设计

      答:( 1)描述记录法:运用文字对观察到的事件或研究对象的行为表现作客观、全面的描述式的记载的记录方法。

      这类方法又分为三种:

      A. 日记描述法,即观察者采用记日记的方式将不同时间观察到的结果记录下来。

      B. 轶事记录法,即观察者发现研究对象表现出有价值的行为时随即进行的描述性的记录,它不受时间条件的限制。C.连续记录法,即在特定的一段时间内对研究对象的行为表现作连续的、不间断的描述性记录。

      (2)仪器记录法:就是运用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等仪器对事件和研究对象的行为进行记录的方法。

      (3)表格记录法:是观察者运用专门编制的观察记录表来记录观察结果的方法。

      12. 简述观察记录表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答:(1)事件记录表,它适用于记载某种事件发生的过程和环境条件、原因结果等方面的情况。

      (2)时间取样记录表:如观察活动是按时间取样进行的,其记录方式也应按时间发展的顺序来进行,其表格应能全面

      记录取样时间里研究对象的相关的行为表现。

      (3)行为核对表,是用来记录要观察的研究对象的行为是否出现以及出现的时间等方面资料的表格,其形式可以根据观察目的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4)等级评定记录表:它不仅可以记载在观察过程中儿童某种行为出现与否,还能对其行为表现的程度进行测定和记录,可广泛运用于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水平和个性特征进行的观察研究。

      13. 主观偏见:就是在观察过程中,因主观因素的影响而导致观察者对观察结果所作的不符合客观性原则的或不公正的评价、判断和解释。主要有三种:理论性偏见、角色性偏见、期待性偏见。

      14.简述观察研究实施的步骤。

      学前教育观察研究的实施

      一、观察的准备

      (1)做好观察的计划

      (2)培训观察人员

      (3)获准进入现场

      二、实施现场观察

      (1)严格执行观察计划

      (2)选择最佳观察方位,并合理地使用仪器设备

      (3)边观察边思考

      良好的观察应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注意、感知和理解。

      (4)防止主观偏见

      主要有三种,即理论性偏见、角色性偏见和期待性偏见

      (5)合理地处理突发事件

      所谓突发事件是指在现场观察过程中出现的预料之外的对现察活动产生不利影响的事件。

      三、观察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四、形成研究结论,撰写观察报告

      观察法的类型

      (一)自然观察法和实验观察法

      根据对观察的环境条件是否进行控制和改变,可以将观察法分为自然观察法和实验观察法。

      (二)直接观察法和间接观察法

      直接观察法就是观察者直接运用自己的感官对研究对象的行为进行感知的观察方法。

      (三)参与性观察法和非参与性观察法

      根据观察者在观察过程中是否参与研究对象的活动,可以将观察法分为参与性观察法和非参与性观察法。

      非参与性观察法则是观察者不参与被观察者的任何活动,完全以局外人的身份所进行的观察。

      (四)有结构观察法和无结构观察法

      有结构观察法是指在观察前有明确的观察目标、详细的观察内容和指标体系,能对整个观察过程进行系统、有效的控制,并要求有完整的观察记录的观察。

      无结构观察法是指记录简单

      (五)时间取样观察法和事件取样观察法

      其行为的发生在时间或空间上时间取样观察法就是研究者根据研究对象行为表现的时间特点确定具体的观察时间,对选定时间内研究对象的特定行为表现和相关事件进行全面的观察和记录。

      教育观察研究的设计

      一、观察内容的确定

      观察内容的操作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给各类观察内容给出操作性定义,二是必须设计出各类观察内容的观察指标。

      观察操作定义就必须对研究对象的行为表现的主要特征和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行为之间的差别进行具体描述。

      二、观测指标的设计

      在以量化方法为主的观察研究中要求研究者为要观察的研究对象的行为表现设计出科学的观察指标观察指标一般有三种类型,即定类指标、定序指标和定比指标。

      定类指标是最简单的观测指标,它只标志研究对象某种行为的“有”或“无”定序指标多用于标志研究对象的行为等级和顺序程度定比指标是数量化程度最高的一种观测指标,它可以标志研究对象行为表现的次数和单位时间里某种行为出现的频率。

      观测指标的设计应重点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

      (1)课题研究的目的和研究的类型

      (2)观察内容的性质和特点

      (3)研究活动在统计方法上的要求

      三、观察方法的选择

      选择观察方法时应系统地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

      (1)观察的目的

      (2)研究对象活动的特点

      (3)观察者具备的观察条件

      第六部分

      调查法

      1. 在近代史上,最早将调查法运用于教育研究的是美国的肯德尔 .N,1910 年他主持了为期一周的地区学校制度的调查。 调查法的含义和特点

      ①调查法是一种间接的研究方法

      ②调查法是一种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③调查法是一种研究手段灵活多样的研究方法

      2. 简述调查法的类型?

      答( 1)根据调查研究收集资料的手段不同,可将调查法分为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和调查表调查。

      (2)根据调查对象范围不同来划分,可将调查分为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和个案调查。

      (3)根据调查内容的复杂程度不同,可将学前教育调查分为综合调查和专题调查。

      3. 典型调查:也称重点调查。它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在对调查对象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从中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对象进行的调查。

      4. 抽样调查:是根据研究的目的从所有的调查对象总体中按照一定的抽样方法抽取一部分样本,通过对样本的调查来推断总体情况的一种调查。

      4. 简述调查法的优点和局限?

      答:优点:(1)调查法应用的范围广泛,(2)调查法所获资料丰富、全面、结论的说服力强。(3)调查法的研究过程经济、简便。

      局限:(1)研究者无法对研究过程进行主动的操作来某种问题或现象的发生或改变,无法对存在的事实作出深层的原因分析。(2)调查资料和结论的客观性或可靠性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被调查单位或被调查对象的合作。

      5. 简述问卷的类型?

      答:(1)封闭性问卷、开放性问卷和综合性问卷,

      (2)送发问卷和邮寄问卷,

      6. 问卷的原意是指“一种为了统计和调查用的表述问题的表格”

      (1)收集资料的效率高。

      (2)匿名性强。

      (3)能获取多种形式的资料。

      封闭性问卷:也叫结构型问卷,它是问卷设计者既提出问题,又对问题回答的形式作出具体规定的问卷。

      7.问卷的结构:是指一份完整的问卷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就一般而言,一份完整的问卷应包括题目、前言、指导语、问题、供选择的答案和结束语等五个部分。

      8.简述学前教育调查研究的一般过程。

      答:( 1)确定调查的目的与内容,(2)选择调查手段,编制或选用调查工具,(3)选取调查对象,(4)制订调查计划,(5)收集和整理调查资料,撰写调查报告。

      问题的编制

      问题是问卷的基本部分,问题设计是否符合特定的研究的要求往往直接影响到所收集的资料的质量和调查的成败。

      (1)问题的类型:事实性问题和态度性问题。

      事实性问题是关于曾经发生过的、业已存在的或将要发生事件、事物的状态、人的实际行为等方面的问题。

      态度性问题是关于被调查者对某一事物、某一现象或某类人的认识、态度以及有关的感受或体验等方面的问题,它往往涉及到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倾向、动机、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内容。

      (2)问题的表述

      所谓社会认可效应是指被调查者在填答问卷或回答问题时,是按照社会通常的规范或人们普遍的期望来回答问题,而不反

      映自己真实的观点、态度和行为。

      (3)问题答案的设计

      ①是否式

      ②选择式

      ③排列式

      ④量表式

      ⑤表格式

      (4)问题的编排

      问题的排列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①同类组合。②先易后难。③先一般后特殊。④先大后小。⑤先次要后主要。⑥先封闭

      后开放。

      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

      (一)问卷回收率

      (1)问卷的设计

      问卷中的问题不应超过 50 道,能让被调查者在 30 分钟内做完比较合理。

      (2)选取的被试的态度和能力

      (3)问卷送发和回收的方式

      (二)问卷有效率

      问卷有效率是指研究者收回的问卷中资料完整有效的问卷所占比例。

      (1)问卷设计

      问卷设计的不合理或本身的错误是导致问卷无效最常见的因素。

      (2)被调查者的态度尔慧心理因素

      (3)外界因素

      8. 简述问题答案的设计要注意哪些内容?

      答:一,从答案的内容上分析,设计出的答案应符合下列要求:

      (1)答案的意义要明确、简洁;

      (2)各个选项应相对独立,选项之间不应有相互包含或彼此交叉的情况;

      (3)有层次的选项应层次分明,有一定的区分度,且选项排列应讲究逻辑顺序。

      二,从答案的形式上看,人们常用的有以下几种基本格式:(

      1)是否式( 2)选择式( 3)排列式( 4)量表式

      9.问卷回收率:是指研究者收回的由被调查者填答好的问卷的数量占发放问卷数量的比例,

      公式:问卷回收率=收回的填答好的问卷份数 / 发放问卷的份数*100%

      10. 发送问卷的回收率不应低于 70%,邮寄问卷的回收率不能低于 50%。回收率仅为 30%的问卷所收集的资料只能作参考, 50%的问卷收集到的资料可作采纳建议的依据,只有回收率达到70%的问卷收集的资料方可作为研究结论。

      10. 简述影响问卷回收率的因素有哪些?

      答:(1)问卷的设计,问题不应超过 50 道,能让调查者在 30 分钟内完成比较合理。

      (2)选取的被试的态度和能力,

      (3)问卷送发和回收的方式,访问问卷回收率较高,可达到 100%,送发问卷次之,可达到 80%-90%,邮寄问卷相对较低一些。

      11. 简述影响问卷有效率的因素主要有哪些方面?答

      (1)问卷设计,问卷设计的不合理或本身的错误是导致问卷无效最常见的因素,主要原因:首先指导含糊不清,其次是问卷内容的偏差。(2)被调查者的态度和心理因素,被调查者如果态度积极愿意合作,这能有效地提高问卷的效率;同时被调查者的文化程度较高,也能提高问题的理解和准确性。

      (3)外界因素,如问卷填写的时间和环境问卷发送和回收的方法,有关机构或个人对被调查者施加的影响等。

      12. 对访谈法和观察法进行比较?

      答:访谈法和观察法都强调通过研究者与研究对象面对面地接触来收集研究资料,

      (1)观察法更有利于收集有关研究对象的行为表现方面的资料,而访谈则更倾向于收集研究对象的语言资料。

      (2)观察中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不直接就要研究的问题发生相互作用,而访谈则是在两者的相互作用中获取资料。

      访谈调查法的含义和特点

      访谈调查法是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面对面的交谈,以口头问答的形式来收集资料的一种调查研究方法。

      访谈和问卷:第1问卷主要依赖书面语言来收集信息资料,而访谈更多地依赖口头语言;第二,问卷多是间接地通过书面文件来实现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联系。

      访谈调查法的主要优点:

      (1)访谈调查的过程能灵活、深入。访谈可以通过彼此的交流深入到被调查者的内心世界。

      (2)访谈调查能够获得直接、可靠的研究资料。

      (3)访谈调查有利于调查者主动性的发挥。

      访谈调查除有上述优点外,也有一些需要调查者注意的缺点和局限:

      (1)收集资料的效率较低

      (2)资料的标准化程度低

      (3)对被调查者的心理状态不好控

      13. 简述访谈调查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答:( 1)根据研究者是否对访谈过程进行控制和访谈过程是否使用经过严格设计的问卷或提纲,可以将访谈分为结构性访

      谈和非结构性访谈。

      (2)根据访谈是否以面对面的方式进行,可将访谈分为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

      (3)根据一次访谈对象的多少,可将访谈分为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

      14. 结构性访谈:又称标准化访谈,是指访谈者执照统一的设计要求和事先规定的访谈内容依次向访谈对象提问,并要求受访者按规定的标准回答提问的正式访谈。

      15. 间接访谈:就是访谈者通过一定的中介物与被访谈者进行的访谈,一般有电话访谈、网络访谈等。

      16. 个别访谈:是指由访谈者对被调查对象逐个进行的单独访谈。

      17. 简述访谈准备的工作内容包括哪些?

      答:( 1)充分熟悉访谈的内容和程序,

      (2)尽可能地了解访谈对象,

      (3)选择好合适的访谈时间和地点,

      (4)带好访谈所需要的各种材料。

      18. 如何为访谈问题进行设计?

      答:访谈问题的设计主要涉及问题类型的选择、问题的表述和提问的顺序三个方面。

      (1)访谈中问题的类型主要有两种:封闭型问题和开放型问题。

      (2)在对要访谈的问题进行表述时,首先要注意在语言上要准确简洁,使问题显得明确、突出;其次,问题表述应不带任何暗示和诱导,语气要客观中立。第三,对较复杂的问题,可附上必要的解释。

      (3)设计问题的编排顺序时,一般应遵循“漏斗原则”,即先由一般的、开放性的问题逐步到具体的、封闭性的问题;由较大的问题逐步到较小的问题,前后顺序应保持一定的逻辑性。此外,对一些可能使访谈对象感到为难、 害羞或产生敌意的问题,应放在最后,以免被调查者产生心理压力,影响随后的访谈过程。

      访谈过程的一般步骤

      (一)访谈准备

      (1) 熟悉内容、程序(2)了解对象( 3)合适时间地点(4)材料

      (二)预备性谈话

      (三)正式提问

      第七部分

      测验法

      1864 年英国人费希尔

      1904 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

      1905-1908 年法国的心理学家比奈和西蒙编制出了一个用于测量3~13 岁儿童智力的智力测验量表。1. 测验的三个基本要素:测验的参照点、测量单位、测量规则

      2. 简述测验法的特点有哪些?

      答:(1)测验法是一种间接性的研究方法

      (2)相对的研究方法

      (3)有着统一过程的研究方法

      3. 简述教育测验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答:(1)标准化测验和自编测验,

      (2)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

      (3)纸笔测验和操作测验,

      (4)常模参照测验和目标参照测验。

      (5)智力测验、成绩测验、能力倾向测验和人格测验。(智力、成绩、能力、人格)

      4.测验法在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1)为建立和检验研究假设提供材料和依据

      (2)为研究者选择和鉴定被试提供可行的方法。

      (3)能对研究尤其是实验研究中被试的身心变化进行测定和评价

      测验法的优点和局限

      (一)测验法的优点

      (1)测验法是一种比较准确可靠的研究方法

      测验法需要运用特定的量表工具进行。

      (2)施测过程容易控制,结果处理方便

      在测验工具中,其问题都是经过严格设计的,一般都是以封闭的方式出现,测试的结果都表现为测量分数,量化程度高,便于对结果的处理和分析。

      测验法自身不足的地方:第1,测验法难以进行定性分析。

      第二,测验法的灵活性较差

      第三,测验法对主试的要求较高。

      5.常模参照测验:是以常模作为评价标准的测验,所谓常模就是某一总体在某个方面已经达到平均成绩或总体的平均发展水平

      6. 标准化测验:

      是指使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进行的测验。美国教育测验专家梅伦斯认为使用由专家编制的测量量表并按统一的步骤进行的测验就是标准化测验。

      标准化测验的几个方面:

      (1)试题编制的标准化

      (2)测试方法的标准化

      (3)评分计分的标准化

      (4)分数解释的标准化

      在获得了客观、准确的原始分数后,应如何对原始分数进行解释,标准化的测验也会有明确的、统一的方法与要求。

      所谓标准化的测验就是整个测验过程或每一项测验活动都应该是统一的、严格的测验。

      所谓量表,就是有教育或心理品质的标准化的测量工具。(量表是标准化的主要工具)

      标准化测验的实施

      (一)量表的选择

      (二)测验准备

      (三)实施测量

      (四)得出结论,作出解释

      7. 简述我国常用的学前儿童标准化测验工具?

      答: (1) 中国比内测验:适用于 2—18 岁,测试内容分为语言文学数目解题和技巧四类,每个年龄3 个项目,共 51 个项

      (2)韦克斯勒幼儿智力量表,美国韦克斯勒,一共有 3 种,~儿童智力量表、成人智力量表、幼儿智力量表,量表从整体智力观出发,将测试内容确立为语言和操作两个部分、11 个分测验,共130 道题和 10 道备用试题。

      (3)瑞文测验:是由英国学者瑞文设计的非文字的系列智力测验

      (4)画人测验:最早就由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古伊诺夫编制的一种非文字测验,可用于测量 4-10 岁儿童的智力。

      (5)中国儿童发展量表

      CDCC: 是 1985 年北京师范大学张厚粲教授、陈帼眉教授等人编制适用于3-6 岁幼儿

      8. 自编测验:是指由研究者根据研究的需要自行制作测量工具,并在特定的时间和条件下使用的测验。

      9. 简述自编测验的优点和缺点有哪些?

      答:优点(1)自编测验的针对性强,(2)自编测验的灵活性强,(3)自编测验操作相对简便。

      缺点( 1)测验法难以进行定性分析,(2)测验法的灵活性较差,(3)测验法对主试的要求较高。

      10. 简述自编测验工具的编写、步骤?

      答:( 1)确定测验的目的,就是通过对研究的需要的分析来明确为什么要进行测验,测验应达到什么目标。

      (2)分析测试内容、确定测试项目,在明确了测验的目的之后,就应对要测试的被试的某种内在或外在品质进行具体的分析,这方面的分析应从预期要测量的品质的内在要素和外在的表现形式两个方面进行。

      (3)编选测试题目、设计测试方法,测试题目是主试用来引起被试作出特定反应的内容和材料,它是测试工具的核心部分,因而编选题目是制作测验工具的关键。

      (4)试测与分析,测试的主要目的在于测验工具的适用性和制作的合理性,分析其能否有效地检验被试的某种品质和能力,其难度上的合理性如何,能否符合被试的兴趣等。

      (5)编排试题、鉴定测验,测试题目的编排一般应遵循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的逻辑顺序,以保证测试过程的顺利进行。对制作好的测验工具在正式使用之前应采取一定的方式进行鉴定,确认其科学性、有效性和合理性。

      11. 简述在编选题目应遵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原则:

      答(1)题目准确地反映测验的目的和内容。

      (2)题目类型要多样,题材要丰富。

      (3)题目的内容材料要有独特性。

      (4)根据测验的目的来确定题目的难度

      (5)题目应能引起被试的兴趣。

      (6)在题目,除考虑题目的内容外,还应设计题目睥测试方法,测试方法包括向被试呈示问题和要求的方式和指导语、评分和计分的方法、测试材料的使用方法以及测试环境的设置等等。在设计每个题目的测试方法时,应力求测试题目内容与方法的和谐与统一。

      11. 测试时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自编检测的应用

      答:(1)合理地执行测验的规定(

      2)主试在测试过程中做好全面的记录(

      3)要注意审慎地解释并合理使用测试结果。

      第八部分

      19 世纪后半期德国生理学家、哲学家冯特将其引入心理学研究,到 20 世纪初又被引入教育研究。 德国心理学家梅伊曼和赖伊确立了“实验教育学”的名称。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在芝加哥实验学校通过实验验证了他的“新进步主义教育理论”

      中国教育陈鹤琴先生形成了“单元教学”的课程模式。

      1. 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以一定的理论假设为指导,根据研究的目的,有计划地操纵某些条件,控制某些条件,并观测特定的教育现象随之发生的变化,以探索不同教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揭示教育活动规律的研究方法。

      2. 教育实验主要由三个基本要求构成: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

      3. 自变量: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为引起研究对象的身心发生预定变化而确立并呈现或施加给研究对象的刺激,也叫 刺激变量,又因它被认为是造成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变化的原因,也被称为原因变量。

      4. 因变量:是在教育实验中伴随研究者对自变量的操作而发生或产生变化的条件或因素,因它被认为是在自变量作用下出现的结果,所以又被称为结果变量。

      5. 无关变量:是指实验研究中心出现的除自变量以外,一切可能对因变量产生影响而干扰实验结果的因素。

      6. 前实验:是最原始的一种实验类型,它是对任何无关变量都不进行控制的实验。

      7. 准实验:是指在实验中未按随机原则来选择和分配被试,只把已有的研究对象作为被试,且只对无关变量作尽可能的控制的实验。

      8. 真实验:是指严格按照实验法的科学性要求,随机地选择和分配被试系统地操纵自变量,全面地控制无关变量的实验。

      9. 简述无关变量的控制方法。

      答:(1)随机选择和分配被试,

      (2)设置控制组

      (3)采用“双肓法”的方法以,

      (4)使无关变量保持恒定,

      (5)提高实验设计的科学性,

      (6)控制资料统计过程

      教育实验法的主要类型

      (一) 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

      根据实验研究的场所不同,可以将教育实验分为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两种类型。

      (二)前实验、准实验和真实验

      根据实验者在实验过程中对无关变量的控制程度,可将教育实验分为前实验、准实验和真实验。 前实验是最原始的一种实验类型,它是对任何无关变量都不进行控制的实验。 准实验是指在实验中未按随机原则来选择和分配被试,只把已有的研究对象作为被试,且只对无关变量作尽可能的控制的实验。 真实验是指严格按照实验法的科学性要求,随机地选择和分配被试,系统地操纵自变量,全面地控制无关变量的实验。

      (三)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

      根据实验研究的目的不同,可将教育实验分为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两种类型。

      (四)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

      根据同一个实验中自变量的多少来分,教育实验有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两种单因素实验是指同一个实验中研究者只操纵一个自变量的实验。多因素实验是指在同一个实验中需要操纵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的实验。

      教育实验研究的一般程序

      (一)教育实验的准备

      (二)教育实验的实施

      (1)操纵自变量

      (2)控制无关变量

      (3)观察和测量因变量

      (三)教育实验的总结和评价

      教育实验法的优点和局限

      1、教育实验法能有效地探索和揭示教育活动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 主动地进行操纵或控制是实验法的根本特征。

      9.简述教育实验研究的一般程序?

      答:一、教育实验的准备:

      (1)确立实验研究的课题,形成研究假设,

      (2)查阅研究文献,确立实验研究的理论基础,

      (3)实验设计。

      二、教育实验的实施:(1)操纵自变量( 2)控制无关变量(3)观察和测量因变量。

      三、教育实验的总结和评价:

      (1)对实验中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实验假设进行检验并得出实验研究的结论。

      (2)对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全面的评价,分析实验的内、外在效度。

      (3)撰写实验报告,对实验的过程和结论进行全面的表述。

      10. 影响教育实验外在效度的无关变量。

      答:( 1)测验的交互作用,

      (2)抽样偏差和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

      (3)实验安排的副效应,

      (4)多重处理干扰。

      11. 简述教育实验法的优点和局限有哪些?

      答:优点:(1)教育实验法能有效地探索和揭示教育活动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

      (2)教育实验法有着良好的教育功能

      (3)教育实验法有着较好的促进教育实践发展的作用。

      局限:

      (1)实验法难以获取随机化程度高的、对总体具有良好代表性的样本。

      (2)实验实施环境条件与真实的教育情景不完全相同。

      12 .实验法的常用符号有哪些?符号含义

      13. 简述 前实验 设计各模式及设计操作方法?

      答:一、单组后测设计,用符号表示为:

      E X O 2 , 在这种设计中,实验者只确定一个被试组,且不按随机原则选取实验对象,然后在实验组中进行自变量的操纵,完成操纵后进行因变量的观测,以观测到的因变量的结果来说明自变量操纵的效果。

      二、单组前后测设计,用符号表示为:

      E O1 X O2 ,在这种设计中,实验者也只确立一个被试组,且不按随机原则选出实验对象。在对被试进行一次因变量观测(前测)之后再被试组中进行自变量操纵,在完成系统的自变量操纵之后,再对被试进行一次因变量观测(后测),通过比较被试在两次因变量观测中成绩的差异来解释和描述自变量操纵的效果。

      三.固定组比较设计,用符号表示为:

      E X O 2 ,

      C O2

      在这种实验设计的基本特征是使用了不接受自变量操纵的控制组。实验的基本方法是实验者先确定一个实验组 (E), 一个控制绷带 (C), 在实验组中系统地开展自变量的操纵(X), 而对控制组不进行任何操纵。待对实验组的自变理操纵完成后,同时对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因变量观测( O2 和 O2) , 然后通过比较实验组和控制组在后测中的成绩来描述和说明自变量操纵的效果。

      14. 教育实验的内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的可解释程度和可归因程度,或者说是实验的结果(因变量的变化)能否归因于实验者对自变量操纵的程度。实验的结果越能不受怀疑地说明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其内在的效度就越高。

      15. 简述 准实验 设计各模式及其设计思路,操作方法?

      答:一、不等控制组前后测设计,用符号表示为:

      E O2 X O 2 ,

      C O 1 O 2

      这种实验设计的特点是:设置了实验组和控制组,但不采用随机分组,只是选择了两个程度相近的组分别作为实验组和控制组;两组均进行前测和后测。两组前测的比较可说明实验组和控制组的相似程度,两组后测的比较可用来说明自变量操纵的效果。

      二.单组时间系列设计,

      E O1.1 O 1.2 O 1.3 O1.4 X O 2.1 O 2.2 O2.3 O2.4 单, 单组时间系列设计是指对同个非随机取样的被试组作周期性的一系列测量(前测),通过分析测量结果,确定被试在因变量方面的变化规律后,实验者再进行自变量操纵,然后再进行与前测次数和周期相同的一系列后测,通过比较被试在前后测中成绩的变化及变化的规律来说明和描述自变量操纵的效果。

      三. 对比组时间系列设计,用符号表示为:

      E O1.1 O 1.2 O 1.3 O1.4 X O 2.1 O2.2 O2.3 O2.4

      C O1.1 O 1.2 O 1.3 O1.4 X O 2.1 O2.2 O2.3 O2.4

      这种实验模式是对前一种设计模式的延伸。

      16. 教育实验的内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的可解释程度和可归因程度,或者说是实验的结果(因变量的变化)能否归因于实验者对自变量操纵的程度。实验的结果越能不受怀疑地说明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其内在的效度就越高。

      17. 影响实验内在效度的因素有哪些?

      答:一 . 教育实验内在效度的高低芳要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

      (1)是实验设计的科学性水平,

      (2)是实验者对自变量操纵的正确性,

      (3)是实验者对无关变量控制的有效性。在这三个方面中对无关变量的控制是关键的因素。

      二. 坎贝尔和斯坦利曾指出有 8 种无关变量明显地影响教育实验的内在效度。分别是:偶然事件,成熟程度,测验迁移,统计回归,选样偏差,测验误差,被试缺失,选样与成熟的交互作用。

      18. 教育实验的外在效度:是指实验所得结论的可推广程度,即实验结果能被正确地应用到其他非实验情景、其他变量条件及其他时间、地点、总体中去的程度。外在效度可分为两类,即总体效度和生态效度。

      19. 生态效度:是指实验结论能从实验情境推广到一般的各不相同的教育情境中去的程度。

      20.简述实验者在确定自变量时应注意的问题。

      答:(1)自变量应是具体确切的教育因素

      (2)自变量应是可以操纵的教育因素

      (3)同一项实验中自变量数量不宜过多

      21. 简述教育实验中无关变量的控制方法。

      答:(1)随机选择和分配被试,

      (2)设置控制组,

      (3)采用“双盲法”的方法,

      (4)使无关变量保持恒定,

      (5)提高实验设计的科学性,

      (6)控制资料统计过程。

      教育实验设计的主要内容

      所谓实验设计,是根据实验课题的研究目的,为科学地验证理论假设而对实验的条件、实验的形式和实验的操作程序等所作的具体计划和安排,并形成和制定完整的实验计划。

      二、教育实验设计的一般步骤

      (一)明确研究的问题,提出研究假设

      (二)分析尔慧确定实验变量

      (三)设计各种变量的处理方法

      (四)选择实验模式

      (五)形成实验计划

      教育实验设计的基本模式

      X:实验处理,即自变量的操纵

      O:因变量的观测

      O1:实验的前侧

      O2:实验的后侧

      E:实验组(班)

      C:控制组(班)

      R:随机选择或随机分配被试

      ——:等组处理

      ……:不等组处理

      前实验设计

      前实验是一种对无关变量缺乏控制的实验,但研究者仍应重视对自变量的操纵和因变量的观测。这种实验的设计有三种常见模式。

      1、单组后侧设计

      2、单组前后测设计

      3、固定组比较设计

      准实验设计

      1、不等控制组前后测设计

      2、单组时间系列设计

      3、对比组时间系列设计

      真实验设计

      1、随机分配等组后侧设计

      2、随机分配等组前后测设计

      这是教育实验中一种最基本、最典型的设计

      自变量的选定与操纵

      1、自变量应是具体、确切的教育因素

      2、自变量应是可以操纵的教育因素

      3、同一项实验中自变量数量不宜过多

      因变量的确定与观测

      教育因素的综合性使很多因变量过于笼统概括,不便于直接进行观测,这就要求研究者对其进行分解。必须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逻辑性,二是操作性。

      无关变量的分析与控制

      无关变量是指除自变量和因变量之外一切可能影响研究结论的因素,它与实验目的无关,但与因变量却存在某种关系。

      来自主试的无关变量。主要有:①主试人员相关的知识经验和能力。②主试的态度。③主试实验目的之外的意图。

      来自实验设计中的无关变量。①自变量呈现的时间、方式和顺序不当。②多重处理的相互干扰。③测验工具及观测过程。

      来自资料统计的无关变量。①统计方法不恰当。②统计回归。

      无关变量的控制方法

      (1)随机选择和分配被试

      (2)设置控制组

      (3)采用“双盲法”的方法。所谓“双盲法”即研究者在实验中即不让实验的主试也不让被试了解实验的真实目的和意图。

      (4)使无关变量保持恒定。

      (5)提高实验设计的科学性。

      (6)控制资料统计过程。

      教育实验的评价

      教育实验的评价从广义上来看,应包括对教育实验计划的评价和对教育实验过程和结果的评价两大方面的内容。

      教育实验计划的评价

      1、对实验课题的评价

      2、对实验假设的评价

      3、对实验内容的评价

      4、对实验程序安排上的评价

      5、对实验设计的统计方法的评价

      教育实验过程和结果的评价

      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往往是在实验过程结束之后进行的,对实验过程的评价主要是对实验者操纵自变量的合理性和控制无关变量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对实验结果的评价则是对实验结论的科学性进行评价。这方面评价的主要指标有两个,即实验的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

      教育实验的效度问题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的教育实验专家坎贝尔和斯坦利于 1963 年在其论著《研究的实验设计和准实验设计》中提出的。

      (一)教育实验的内在效度。

      教育实验的内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的可解释程度和可归因程度。或者说是实验的结果(因变量的变化)能否归因于实验者对自变量操纵的程度。

      (二)教育实验的外在效度。实验效度的干扰因素。

      内在效度

      1、偶然事件——在实验进展过程中没有预料到的影响因变量的事件发生。

      2、成熟程度——时间在被试身上起的作用。

      3、测验——注意一次测验对随后另一次测验的影响

      4、测量手段——测量手段不统一会产生错误的结果

      5、统计回归——挑选被试的误差,比如用极端分数进行回归,将对今后的测验产生不利影响。

      6、被试的选择差异——被试未能随机分配或挑选,而其中一个因素起了作用,从而产生了组的不对等性。

      7、实验的偶然减员——非随机挑选的被试脱离实验,会产生不良影响。

      8、取样——成熟程度交互作用——由于取样不一带来的程度的不一致。

      外在效度

      (1)测验的交互作用——前侧与实验处理发生作用,并导致结果不能推广到未经过前测的群体中。

      (2)抽样偏差和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根据实验处理的需要而挑选成班级进行实验,其结果不能推广。

      (3)实验安排的副效——被试知道他们要参加实验并对其具有新鲜感,也称为霍桑效应。

      (4)多重处理干扰——一个被试受两项以上的处理(就像在重复测量中设计的那样),会产生一种后遗效应,导致不能推广到单独处理中。

      第九部分

      1. 教育经验:是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获取的从事教育活动的有效的知识各技能,是教育工作者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工作中努力探索和不断思考的结晶,是通过日积月累而逐渐形成和丰富起来的。

      2. 教育经验总结法:是指在不进行任何特殊处理和控制的自然状态下,人们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对从实践中获得的教育经验进行分析和概括,从而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一种教育研究方法。

      特点:1)对象生动性2)研究方式回溯性(3)研究方法综合性 (4)研究结论具体性

      3.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小范围的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研究方法,是研究者为科学地解决教育活动中的实际问题,在对问题诊断分析的基础上来拟定和实施行动计划的一种循环研究的程序性方法。

      4.简述教育经验总结法的作用功能有哪些?

      答:(1)教育经验总结能形成对教育实践具有直接指导作用的教育理论。

      (2)教育经验总结能有效提高教育实践工作者的专业素质。

      (3)教育经验总结能有助于教育实践工作形成和确立自己的研究方向。

      (4)教育经验总结有助于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改革的紧密结合。

      5. 简述教育经验总结法的局限性有哪些?

      答:(1)教育经验总结所形成的结论的精确性程度不高,

      (2)教育经验总结结论的理论性水平较低。

      6. 简述教育经验总结的一般步骤?

      答:(1)发现经验、确定经验总结的课题。

      (2)查阅文献资料。

      (3)制订经验总结计划。

      (4)搜集和整理有关经验的事实材料。

      (5)对资料进行分析和综合,形成研究结论。

      (6)对教育经验总结形成的结论进行论证。

      7. 简述教育经验总结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1)教育经验总结应正确区分现象与本质,准确揭示教育经验中所包含的教育规律。

      (2)教育经验总结必须以实践为基础,以事实为依据,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教育经验总结要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进行,并注重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胡机结合。

      8. 简述行动研究法的特点有哪些?

      答:(1)行动研究法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2)行动研究法有很强的开放性,

      (3)行动研究法有很强的灵活性,

      (4)行动研究法伴随持续的对研究计划的修正。

      9. 简述行动研究法的层次?

      答:(1)教师个人单独进行的行动研究。

      (2)由学校或托幼机构组织的研究小组进行的行动研究。

      (3)由专家、教师、行政人员等组成的研究集体开展的行动研究。

      10. 简述行动研究法的一般步骤和结构框架?

      答:(1) 预诊,(2)提出并阐述问题,(3)收集与讨论信息,(4)拟订行动计划,(5)行动,(6)评价总结

      11. 简述运用行动研究法应注意的问题?

      答:(1)行动研究必须有计划地进行,

      (2)行动研究应注重研究过程的规范性,

      (3)行动研究应充分发挥教育实践工作者的作用。

      (4)行动研究需要研究者坚持不懈地努力

      12. 简述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的比较?

      答:两者的共同之处:

      (1)研究有广泛的群众性,

      (2)实践针对性,易于推广应用。

      (3)内在效度不高。

      两者的差异:(1)经验总结法一般是由果溯因,而行动研究法则就事先确立较为明确的研究目的和行动计划。

      (2)经验总结法偏重于经验思辨型研究,而行动研究法则可以将思辨型与实证型研究加以综合,有益于发挥各种类型研究法的互补功能。

      第十部分

      1.个案法的特点:

      (1)研究对象的独特性,

      (2)研究内容的广泛性,

      (3)研究手段的多样性。

      2. 个案研究:是研究者选取一个特殊个体或典型案例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考察的研究

      3. 简述个案研究需要收集的资料。

      答:(1)反映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的资料,

      (2)反映研究对象活动和成长过程及发展状况的资料,

      (3)反映研究对象所在单位或团体情况的资料,

      (4)反映研究对象的家庭和社会背景的主要资料。

      4. 个案调查:是研究者就某种教育事件或教育问题,以某一个体、单位为对象进行的调查。

      5.简述个案法的实施方式?

      答:( 1)个案追踪研究,所谓个案追踪研究,就是研究者从选定的时间开始,在往后一段相对较长的时间里,对研究对象有计划地进行跟踪考察,运用各种手段收集相关资料,分析和提示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与趋势的个案研究。

      (2)个案追回研究:就是在某种教育现象发生或研究对象的某种身心品质形成以后,研究者运用各种手段收集教育现象发生或研究对象身心品质形成过程的各种资料,追寻和探究其发生或形成的原因的个案研究。

      (3)个案临床研究:是研究者通过选择个别有一定代表性的研究对象,运用观察、测量、访谈、实验等多种手段来探索教育活动的规律,寻求有效的教育方式方法的个案研究。

      6.简述个案法常用的研究手段有哪些?

      答:( 1)观察,观察是学前教育个案研究中常用的收集资料的手段,它主要用于收集研究对象在行为表现上的资料。

      (2)访谈,访谈就是通过和研究对象(包括幼儿、同伴、幼儿教师、幼儿家长或教育事件的当事人等)及其他有关人员进行书面交谈和口头访谈的方式来收集资料的手段。

      (3)测验,在个案研究中,测验主要用于收集有关研究对象或相关人员的身心发展水平或行为特点方面的数据资料。

      (4)产品分析,产品分析又称活动产品分析,它是研究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和分析研究对象的有代表性的活动产品来研究其心理活动的特点的一种研究手段。

      第十一部分

      研究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1. 研究资料的整理:就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对研究活动中收集到的各种原始资料进行符合科学要求的处理,使之系统

      化和条理化的研究活动。

      2.研究资料的分析:是研究者在对原始的研究资料进行整理的基础上,对资料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各种各样的研究资料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具体剖析,以求发现各种教育现象之间的关系,探求教育活动规律的科研活动。

      3.简述方案资料分析的主要方法?

      答:方案资料的分析主要应采用逻辑思维的方法进行,其主要方法有:

      (1) 比较和分类,

      A. 比较又分为:单项比较、综合比较、纵向比较、横向比较、求同比较;

      B. 分类,它又分为:现象分类、本质分类、

      (2) 分析和综合,

      A. 分析是将研究对象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方面、因素和层次,并分别加以考察,从而认识事物本质的思维方法。它分为: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因果分析,系统分析。

      在运用分析方法来分析研究的文字资料时,应做到:第1,分析必须有总体目标和整体观念,第二,分析必须按一定的标准和规则来进行,第三,分析应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进行,即分析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B. 综合 ,是指将有关事物各个部分和要素联结成一个整体进行考察,力求从对整体的认识上来把握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方法。

      (3)归纳和演绎,

      A. 归纳,是从已有的具体事实或个别性的结论出发,概括出一般性或普遍性结论的思维方法。

      B.演绎:是从已知的一般性或普遍性的原理和结论出发,推论出个别或特殊结论的方法以,它分为公理演绎法和假设演绎法两种。

      公理演绎 是指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公理和结论出发进行的演绎。

      假设演绎 是以假言判断为前提的演绎。

      4. 文字资料 :是指以文字记录下来的反映研究对象行为的性质、特点及其变化以及研究对象的意见、态度等方面信息的描

      述性资料。

      5. 简述文字资料的整理工作程序及主要内容。

      答:( 1)审查补充,( 2)分类归纳,( 3)摘要,( 4)编整加注

      6.简述数据资料的呈现的形式有哪些?

      答:在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中,通常采用统计表和统计图责任形式。

      一. 统计表,统计表是分析、表现数据资料的表格,它具有多方面的作用:第1是整理、归纳原始数据。第二是表达数据结构。第三是便于资料的分析比较。统计表的各种形式介绍如下:

      (1)次数分布表。

      A. 求全距 R. 全距等于全部数据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B. 定组数和组距。组数即分组的个数,用 K 来表示。分组的个数取决于样本容量的大小。在分组时,组数不宜过多,也不宜过少,一般以 10-15 组为宜。组距指组与组之间的距离,用 I 表示。组距 I 、全距 R、组数 K 三者之间的关系

      大略可以表示为 I=R/K. 同时为了计算的简便,一般取 I 为整数。

      C. 确立组限,组限是每一组的最大值与最小值,最大值为上限,最小值为下限,上限与下限的差为组距 I 。

      D. 求各组的组中值 。每一组的组中值都等于该组上下限的和的平均数,组中值用 m表示。

      E. 统计次数,采用把数据排序的方法(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找出每一组中包含数据,并登记数据的个数即次数。

      F. 给出次数分布表。通常在次数分布表中列出次数比率以、次数百分比,以及累加次数、累加百分比等。这些数值都需要通过计算获得。次数比率等于第1组中出现的数据次数与数据的总次数之比,次数百分比即次数比率乘以 100 得到的数值,累加次数即每一组数据的次数与它下面的所有数据次数之和,累加百分比即累加次数比率(累加次数 除以总次数所得的商)乘以 100 后得到的数值。

      (2)其它形式的统计表:还可以分为如:简单表、单项表、复合表等。

      二. 统计图 。统计图是在统计表的基础上画出的,是运用点、线、面、体组成的几何图形来更形象更概括地表明所研究的问题,便于理解和记忆。它分为:直方图、次数多边图、线形图、条形图、圆形图

      7.简述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答:简称平均数,简称平均数或均值。它用 X 表示。

      8. 中数与众数:

      (1)中数又称中位数,用 Md表示。若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第 N+1/2 个数值,就是这组数据的中数;若数据的个数是偶数,一般以中间两个数值的平均值作为中数;如果在中间出现重复数,首先要分组再计算

      分组数据求中数的公式为:

      (3) 众数:即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

      9. 举例说明离差的计算方法?

      答:离差是最简单的一种差异量数,它是指一个分数与平均数的差,用 D表示。公式为: D=X-X. 离差有正负之分,分数高于平均数,离差为正;分数等于平均数,离差为 0; 分数低于平均数,离差为负。

      10.简述积差相关并学会应用它的计算方法。

      答:为了描述相关关系, 20 世纪英国统计学家皮尔逊提出了积差相关的概念和积差相关系数的计算方法,因此,积差相关也称皮尔逊相关。该系数用r 表示。(其中N为成对数的个数)。

      11.等级相关:又称为斯皮尔曼等级相关,有

      rR表示。它是由心理学家、统计学家斯皮尔曼提出的。它的公式为:

      其中 r R表示等级相关系数, D表示两个变量每对数据之差, N表示成对数据的个数。

      第十二部分: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述和评价

      1. 简述教育科研成果表述的基本步骤?

      (1)确定研究成果的表述形式拟定题目

      (2)拟订写作提纲

      (3)研究报告或论文的写作

      (4)对初稿进行修改。

      2. 简述教育科研成果表述的基本要求。

      答:(1)准确性,即科研论文或科研报告首先必须准确反映研究的问题、研究活动的过程以及研究形成的结论。

      (2)规范性,所谓规范性,是指在撰写论文或科研报告时应遵循科研写作的一般规范。

      (3)可读性,是指研究者所撰写的论文或报告要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并能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快捷有效地理解和掌握论或报告内容,同时产生一定的体验。

      3. 科研论文:是教育科研工作者在自己对某一教育理论问题或实践问题开展研究并获得一定的结论之后,用来系统地阐述研究过程及研究结论的文章。

      4. 教育科研论文的基本结构及其写作要求?

      答: 其基本结构包括六个和写作要求如下:

      (1)题目或标题,第1,题目要能高度地概括论文的主要内容,准确地阐述研究的问题;第二,题目要简洁精炼,尽量用较少的文字表达完整的意思。

      (2)内容摘要,应概括性地阐述论文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内容,应短小精悍,一般控制在100-300 字之间。

      (3)序言,在序写上应开宗明义,各项内容之间应条理清晰,叙述应言之有据。

      (4) 正文。它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应对研究的问题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的研讨。一般篇幅较长,字数较多。

      (5) 结论与讨论,在表述上要求措辞严谨,用词规范。

      (6) 引言注释和参考文献,在写作引文注释或参考文献时应遵循约俗成的规范。

      5. 科研论文的结构有三种形式:并列式结构、递进式结构、综合式结构。

      6. 科研报告:是用来系统地阐述某项教育实证研究的活动及其成果的研究文章,它是教育科研成果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科

      7. 研报告的种类主要有:教育观察报告、教育调查报告、教育实验报告等。

      8. 科研报告的特点:规范性、新颖性、客观性和准确性。

      9. 教育科研成果评价的主要内容?

      答:(1)研究目标评价,在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中,研究目标一般包括实践目标和理论目标两个方面。

      (2)研究过程评价,

      (3)研究成果评价,(4)研究条件评价。

      10. 教育科研成果的评价:就是人们对某项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科学性、效用性等方面所进行的分析、判断和评定。

      11. 简述科研报告撰写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答:(1)题目上,应简明扼要地反映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2)摘要,一般是在最后撰写,其写作要求是精炼而完整,下笔时要惜墨如金,用词造句要反复推敲。

      (3)引言,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A. 对研究问题的清晰的界定和描述。

      B. 介绍问题研究的背景和缘由,并概括各种相关的研究。

      C提出并阐述研究假设。

      (4)方法,该部分主要是系统地描述研究过程中各个环节上所使用的本方法,主要应包括:被试选取方法、研究中使用的工具材料、操作方法与程序。

      (5)结果,应客观表述研究过程中观测到的各种事实、收集到的并经过整理的各种数据及其统计分析的结果,但通常不能呈现单个被试的原始数据资料。它的表达形式有:表格、图、文字。

      (6)讨论,这是科研报告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这个部分应有四个方面的内容:

      A. 对研究结果的解释和说明,

      B. 对研究结果及研究过程进行分析。

      C.具体分析研究结论的理论价值和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D.分析并指出本研究的困难、局限性和进一步研究应解决的问题。

      (7)参考文献,按规范在报告结尾列出本研究中利用的主要文献资料。

      (8)附录。

      12. 简述教育科研成果评价的标准?

      答:对教育科研成果进行评价,大致要经过如下的基本过程:确定评价的总目标 ---- 制订评价的指标体系 ------- 选择制作评价工具------ 实施评价 ------ 收集评价信息 ------ 分析处理信息资料并得出结论。

      13. 教育成果评价标准的基本要求:一致性、可测性、精炼可行。

      14. 教育科研成果评价的方式:(1)自我评价( 2)同行专家评价(3)有关部分审评

      15. 教育科研成果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确立评价标准体系的方法、选择和制定评价工具的方法、收集和分析评价资料的方法、解释和检验评价结论的方法等,但大体可分为定性评价方法、定量评价方法两种。

      16. 简述教育科研成果评价的意义。

      答(1)评价有利于进一步认识科研成果的价值,从而促进成果的交流、应用和推广。

      (2)评价能提高学前教育科研活动的科学化水平,促进教育科研的发展。

      (3)评价能强化参与研究活动的有关人员的科研意识,提高科研队伍的素质。

      (4)评价能为科研管理和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提供依据。

    扫码关注“广东省自考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

    回复“押题”获取余下押题资料

    上一篇:广东省自考00387幼儿园组织与管理押题资料
    下一篇:广东省自考00390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押题资料

    广东成人学历提升便捷服务

    【2019年成人高考正在报名】

    自考成绩查询入口 广东自考培训报名
    距2018全国成人高考:仅剩 - 2

    广东自考课程培训

    广东自考交流群

    扫码加入考生交流群

    一起探讨自学考试

    扫码小程序选择报考专业

    进入在线做题学习

    查看了解自考专业

    查询最新政策公告

    进入历年真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