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广东省自考网!本站为考生提供广东自考信息服务,网站信息供学习交流使用,非政府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广东教育考试院eea.gd.gov.cn为准。
第1部分
1.戴维 B 赫尔茨曾经学过: 管理 是由心智所驱使的一种无处不在的人类活动。
2.学前教育的特点 与管理:学前教育的特点:学前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具有保育性、启蒙性、综合性的特点。
3.学前教育的保育性是区别 于其他教育的根本特点。 反映在学前教育活动的特点就是保育结合, 保教渗透; 反映在管理方面的特点就是既要强调教育的管理,又要强调保育的管理。
4.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与发展水平决定其相应的教育带有启蒙性的特点。学前教育的启蒙性特点决定了学
前教育管理的特点是一种非学校化管理。
5.运用多种环境因素,形成相应的教育体系,进行综合性的教育,是学 前教育的基本特点 。正是学前教育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学前教育非学科化管理的特点。
6.学前教育的发展与管理: A 国际化 :在 1990 年 9 月的由一百多个国家首脑参加的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 就怎样改善儿童的现状,怎样为儿童提供生生存发展的条件等问题通过了两项决议,一项是《关于儿童生
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 ,另一项是《执行 90 年代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宣言行动计划》 。会议提出了 儿
童优先的原则,任何一个国家不管是在和平状态还是在战争状态都要把儿童问题放在优先地位,优先考虑他们的生存、保护和发展问题。现代社会学前教育发展的国际化趋势决定了现代学前教育管理的社会化与合作化的特征。 B 多样化 。现代社会的学前教育在适应社会变革的过程中,其教育体制、办学模式、教育理论的发展必然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现代学前教育管理具有灵活性、针对性、与动态性的特征。 C 科学化 。学前教育科学化:指利用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参与学前教育的研究工作,用科学研究成果指导学前教育的实践工作,用科学学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学前教育的科学化与学期教育管理的科学化是学前教育走向科学化得基本保证。 D 整体化。 学前教育的整体化趋势,是指学前教育目标的整体性趋势。现代化社会越来越尊重儿童和注意满足儿童反展的各种需要,并把儿童身心各方面的发展看做一个有机的整体,要求代学前教育将培养‘完整儿童’作为主要的目标。 完整儿童:指身体的、认知的、情感的、社会性的和人格整合发展的儿童。 整合性的教育特征,即是现代学前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也是对学前教育管理提出的一种新的客观要求 。 D 规范化 。现代社会的学前教育机构,从办学体制看,有个体办、集体办、家庭办、单位办、国家办等各种性质:从办学形式看:有转制的、承办的、公办民助的等各种方式。从办学组织看:有托儿所、幼儿园、儿童乐园、儿童玩具图书馆、流动幼儿园、游戏小组、家庭托儿中心等各种类型。
7.学前教育管理 学以学前教育管理现象和学前教育管理规律作为研究对象。
8.学前教育管理学首先要研究的是 学前教育管理的现象, 而对学前教育管理现象的研究则可以从学前教育管理活动、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学前教育管理的体制、学前教育管理的观念四个方面研究学前教育管理的
现象。
9.学期教育管理活动 是研究学前教育管理学现象的重要途径。从层次上看,它可以分为宏观的学前教育管理活动(指管理全国的学前教育活动) 、中观的学前教育管理活动(指国家或政府对某一层次和某一方面进行的教育管理活动)和微观的学前教育管理活动 ( 指学前教育行政机构内部和园所内部的教育管理活动) 。
10.学前教育管理体制 :是学前教育管理机制和学前教育管理规范的结合体和统一体,它包括学前教育行政体制和园所管理体制两个部分。学前教育行政体制主要应理顺纵向的管理关系和横向的管理关系。园所管理体制应处理好园所内部的领导体制、执行体制、咨询体制、监督体制、反馈体制之间的关系。
11.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是指 :学前教育管理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作方式。从纵向来看,它包括宏观、中观、微观的运作机制:从横向来看,它包括行政一计划式的运作机制、指导—服务式的运作机制、 监督—服务式的运作;从功能上看,它包括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
11.学前教育管理观念 :是人民在管理实践的基础上对学前教育管理的一种系统的理性认识。广义的学前教育管理观是指各级各类学前教育管理的认识而形成的理念。狭义的学前教育管理观念是对学前教育管理 的共同问题和核心问题的认识而产生的理念,其中包括 ?学前教育管理是什么 ?的认识而形成的学前教育
管理的本质观,对学前教育管理作用的认识而形成的学前教育管理价值观,对如何发挥学前教育管理作用的认识而形成的学前教育管理质量观。
12.学前教育管理的规律: A. 学前教育管理活动的规律是指学前教育管理体制的各因素之间内在必然联系,要按照学前教育管理活动规律进行管理,要正确处理好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 B. 学前教育管理体制的规律是指学前教育管理体制的各因素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要按照学前教育管理体制的规律来开展管理工作,并要处理好管理体制中的各个环节和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 C 学前教育管理体制的规律是指教育管理机制各因素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要按照教育管理机制的规律进行管理,尤其要处理好层次机制、形式机制与功能机制之间的关系,同时只有充分发挥教育管理机制的作用,才能充分调动人在管理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D 学前教育管理观念是指教育管理各种观念之间存在联系,在管理工作中要注意教育管理观念的选择和教育工作,要使教育管理观念的选择和教育不断适应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13.本学科的研究任务: A 研究学前教育管理的客观规律,总结学前教育管理的实践经验,形成我国学前教育管理的理论体系。 B. 借鉴国外学前教育管理的先进思想与理论,研究学前教育管理的内容、方法及其运用规律,把握学前教育管理的发展趋势。 C 通过对学前教育管理实践的理论研究,用科学的教育管理理论和先进的教育管理方法来指导学前教育管理实践,不断地提高托儿所和幼儿园的管理水平。 C. 通过对学前教育管理基本理论的研究, 为国家的政府部门制定学前教育管理的政策, 制定学前教育管理改革的思路, 采取有关的教育管理措施,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与策略思想 。
14.学习的意义 : A 社会发展的需要 ,B. 学前教育是事业发展的需要, C 更新管理观念的需要。
15 研究的意义 : A 一体化地研究学前教育第二部分
填空
B全方位地研究学前教育
1.园所管理是学前教育管理的分支系统,是属于学前教育机构的管理,具体就是指托儿所与幼儿园的管理。这是整个学前教育管理的组成部分,也是学前教育管理的重要部分。
2.园所管理是对学前教育机构的各项工作进行管理。从性质上 划分,可分为园所行政工作的管理与园所
教育工作的管理两大类。
3.园所行政管理与学前教育行政管理不同。即表现为性质的不同,又表现为范围和内容的不同。
4.园所管理任务与园所教育任务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互为依存,相互制约。园所教育任务是园所管理任务实施的基础与依据。 5.园所管理的管理任务主要有:建立园所的管理系统、加强园所得人力资源管理、完善园所教育环境的管理。
6.园所管理系统主要包括:组织系统与条例系统两个方面。
7.在园所管理系统中,正式组织机构的建立是管理的重要基础,它是管理的基本框架。是园所管理者的首要任务。 8.按照人群关系的管理理论,组织可以分为技术组织和人的组织。在人的组织中又可以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9.建立完备的条例系统,不仅包括条例的制定或存在,还包括形成条例及其运行的系列。从整体上来说主要包括硬性制度的管理与柔性制度的管理。
10.造成硬性的规章制度管理与柔性价值管理两者不平衡态势的原因包括: 的观念;难以操作的观念。
低价值的观念;近期效果
11.合理用人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合理选人、优化组合、用人策略三部分。
12.对于圆所管理,在用人方面,除了要坚持知人善任、任人唯贤、人尽其才等原则,还应该运用:用人的互补度;用人的认可度;用人的透明度。 13.管理者有效的培养员工的方法包括:全方位培养法、全员式培养法、网络培养法、规划式培养法。
14.人的积极性是受人的个体动机、团体动机、社会动机支配的。
15.人力资源任务的基本内容包括:合理用人、培养人、对人的积极性的调动。
16.园所教育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部分。名词解释
1.学前教育管理 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具体包括对学前教育管理机构与学前教育管理体制的管理,是属于一般层面的管理。
2.园所管理 是学前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属于微观层面的管理,具体是指幼儿园与托儿所机构本身的管理,它是从属于学前教育管理的,并受到学前教育管理的制约。
3.园所行政管理 具体是指管理者在园所组织机构中,对园所的财务、制度、人事、和组织运行等一般行政工作进行管理的活动。
4.园所教育管理 是指管理者在园所这种特定的教育机构中,对园所保教工作进行的各种管理活动。
5.园所的管理任务 主要是指管理者为完成园所教育任务,通过必要的决策、计划、组织与协调等活动所要达到的一种目标意向。
6.园所的组织系统 指园所管理的组织机构与组织运行的相互关系的系列。
7.园所的条例系统 是指园所管理工作中的一系列规定、制度与章程及其有效性运作的系列。
8.硬性规章制度的管理 就是指那些界线很明确的、很容易判断的直接约束被管理者具体的、外在的工作行为的规定或制度。
9.柔性管理艺术 具体是指那些界线不明确、很难量化判断的、属于精神领域、观念领域的价值、思想和理念,对人的行为具有内在的、长远的导向作用。
10.全方位培养法 是一种对员工进行全面性培养的方法,其强调的是以人格培养为中心,以工作能力培养
为目标的复合型培养方法。
11.网络式培养法 是将园所机构中对员工的培养方法与培养内容, 以及培养制度与相应的管理措施系列化, 形成培养工作的网络系统,以确保培养工作的有序进行的管理方法。
12.规划式培养法 是指对每个员工从自身发展的角度进行自我规划的基础上,由园所组织根据工作需要对其进行规划。
13.物质环境广义 上指园所内部的、比较大型的、确保儿童生活和教育的基本设备、设施或空间场所等物
质条件,如建筑设施、房屋设备、活动场地、器材设备等所构成的教育环境条件; 狭义 上至园所内直接运用于儿童教育及其活动过程中的教具、学具、玩具、图书像带、声带、资料和可供儿童操作的材料等一些小型的教育工具和教育设备所构成的教育环境条件。
14.园所精神环境的管理 指管理者对园所得精神氛围、人际关系等心理环境和教育环境的构建及其协调的活动过程。
简答
1.建立完备的组织系统大致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 答:形成正式有效的正式组织机构;保证组织的正常运转;强化组织的协作效应;加强非正式组织的引导。 2.管理者对非正式组织加强管理的工作过程包括哪几个步骤? 答:管理者要允许和容忍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不要简单地排除或禁止非正式组织的存在;管理者要寻找适当的机会,与非正式组织及其成员进行沟通,甚至还应该介入或者参与非正式组织的活动;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对非正式组织进行疏导,把他们的精力和能量引导到工作上来,并及时肯定他们的工作成果,是他们纳入到整个管理系统中来。
1.简述学前教育管理与院所管理的基本含义与相互关系。 答:学前教育管理师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具体包括对学前教育管理机构与学前教育管理体制的管理,是属于一般层面的管理。而园所管理则是学前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属于微观层面的管理,具体是指幼儿园与托儿所机构本身的管理,它是从属于学前教育管理的,并受到学前教育管理的制约。园所的管理及其研究,不能脱离学前教育管理的大背景,不能忽略学前教育管理发展的大趋势。园所管理既是学前教育管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学前教育管理的重要基础,园所管理的成效会直接影响学前教育管理的大局。所以,我们应该确立以园所管理为核心的学前教育管理策略,使学前教育管理的体制、规范和政策都有利于园所管理,并有利于园所组织的发展,只有这样,学前教育的事业才能兴旺发达。
2.简述幼儿园管理与托儿所管理的相互关系。 答:在过去,我国幼儿园管理一般是指对 3~6 岁儿童的教育机构的内部管理,而托儿所管理一般是指对 3 岁以下的教育机构的内部管理。由于教育对象的不同导致这两种教育机构具有不同特点,因而带来了两种教育机构管理上的不同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幼儿园管理不等同于托儿所管理。但是,从学前教育的管理系统来看,幼儿园管理与托儿所管理又是属于同一类的管理。
3.简述园所行政管理与园所教育管理的基本含义与相互关系。 答:园所行政管理具体指管理者在园所组织机构中,对园所的财物、制度、人事和组织运行等一般行政工作进行管理的活动。园所教育管理是指管理者在园所这种特定的教育机构中对园所保教工作进行的各种管理活动。这两种管理活动都是由园所长在幼儿园与托儿所范围内进行的。 园所教育管理是以园所的行政管理为基础的, 同时也是整个园所管理的核心。作为园所的管理者,应该在园所管理中以目标为导向,坚持行政管理与教育管理的协同开展。
4.简述园所管理的基本任务与内容。 答:园所的管理任务主要是指管理者为完成园所教育任务,通过必要的决策、计划、组织与协调等活动所要达到的一种目标意向。园所管理的工作内容有许多方面,但是,最终所要完成的管理任务主要有三个方面:建立园所的管理系统,加强园所的人力资源管理,完善园所教育环境的管理。
5.论述园所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内容和管理对策。 答:现代管理的实质是对人的管理,对人的管理已经成为现代园所管理的根本任务。人力资源既具有自然资源的特性,又具有社会资源的特性,是两种属性资源的结合体,因而在管理过程中比其他资源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6.为什么说 培养人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任务。 人力资源的管理实质是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由此使管理过程中的用人与培养人结为一体。现代管理凸显了人的培养对组织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将培养人专门引入管理过程,对人的培养作为管理的核心任务始终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人力资源管理重在对人的发展潜能的开发,这与组织的发展密切相关。但是,人的发展潜能的开发,不是自发完成的,而是需要管理者的精心设计,并通过一定的培养机制的系统运作才能完成。在现代的组织管理中,培养人不仅是社会发展与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组织发展与员工自身发展的需要。所以,现代的园所管理同样十分重视组织对人的培养。在园所管理中,培养员工是管理者完成组织目标的前提条件;在园所管理中,管理者应该不断地强化对员工的培养意识,加强对员工培养的内容、方法和途径的研究,逐步形成本园所对员工的培养系统;在园所管理中,如何培养出一支精良好的员工队伍还取决于一定的培养方法。
7.论述园所员工队伍培养的基本方法。 答:我国的园所管理者,在培养员工的实践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一些有效的培养方法。研究和选择有效的培养方法是管理者培养好员工的重要保障。基本方法有:全方位培养法;全员式培养法;网络式培养法;规划式培养法。
8.为什么说 调动员工积极性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任务 ?
答: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发挥潜能,能动地融入组织的发展之中,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体现。人的积极性从根本上说,是来源于人的需要,是受人的不同动机支配的。影响人积极性的因素有:个体动机,团体动机,社会动机。三种动机处于不同的层次,对人的积极性的产生和调节,有着不同的作用。这三种动机都是同时存在和相互交错的, 作为管理者应该充分了解人的动机因素,并充分利用各种动机因素来调动被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
9.运用调动积极性的管理理念分析当前园所管理存在的问题与管理对策。 答: 在调动积极性方面,园所管理管理者都不同程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与方法。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视角出发,管理者还应进一步更新管理观念,不断地创新管理方法,才能更有效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管理对策:树立员工是园所生存基础的管理理念;形成管理对象与管理主体统一的管理关系;满足员工的发展需要。
论述题
1.论述园所教育环境管理的意义、内容和管理对策。 答:园所教育环境,可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部分。对园所教育环境的管理,主要强调在创设教育环境的基础上不断地调整和改善教育环境,使教育环境能适应教育改革与管理发展的需要,能适应学前儿童身心发展及其教育的需要。为此,管理者可以从物质 环境与精神环境两个方面去完善教育环境的管理工作。园所物质环境管理包括狭义的物质环境与广义的物 质环境两部分。 广义的物质环境管 理应从以下方面进行工作:保证基本设施的经费投入;研究物质环境的合理布局;健全环境设备的管理制度;开发环境设施的教育功能。狭义的物质环境管理应从以下方面进行 管理工作:对环境条件的选择、组织、投放、布局和调控,达到为园所教育和儿童发展直接服务之目的。 园所精神环境的管理, 主要是指管理者对园所精神氛围、人际关系等心理环境和教育环境的构建及其协调的活动过程。园所心理环境和教育环境的管理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研究的内容也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构建与协调园所的人际关系;创设和协调园所的心理氛围;改革与创新园所的管理工作;强化与完善园所的教育管理。在园所管理中,建立园所管理系统,加强园所人力资源管理,都是为了给学前儿童创设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学前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2.论述园所组织系统建构的基本对策。 答:园所组织系统的建立不仅仅是组织机构的建立,还包括对组织的管理和运作, 这是一个对组织进行管理的运行过程。 ( 1)形成有效的正式组织机构。 在园所管理系统中, 正式组织机构的建立是管理的重要基础,因为它是管理的基本框架。管理者不需依靠组织来进行管理,而不是依靠个人的力量进行管理。 ( 2)保证组织的正常运转。园所组织系统的真正建立,不在于有无组织的存在,而在于组织的系统运行。管理者在建立组织机构的基础上,不仅必须理顺关系,而且应该通过必要的授权使各个组织机构能够围绕园所的管理目标独立的开展工作。 ( 3)强化组织的协作效应。在整个管理系统中,各个组织之间的工作需要通过协调而产生瓦解功能,作为园所管理者,必须特别注意协调各组织之间的工作关系,理顺矛盾,从而产生各组织的协作与整合效应。 (4)加强对非正式组织的引导。在园所管理中,管理者对非正式组织的管理及其方法,会直接影响到整个管理系统的运行。管理者要有一定的耐心,要对非正式组织进行细致深入的引导。
3.论述园所条例系统建构的基本对策。 建立完备的条例系统,不仅包括条例的制定或存在,还包括形成条例及其运行系列。在院所管理中,建立完备的条例系统从整体上来说,主要包括硬性制度的管理与柔性制度的管理。( 1)加强规章制度的管理。应做好以下几方面:①规章制度产生的民主性;②规章制度的版本
化;③规章制度的内隐化;④规章制度的变更与创新。 ( 2)加强园所文化和价值的观念。必须充分认识价值引导管理方法的价值,这种价值具体表现在观念的导向性、行为的自觉性、制约的潜在性和效果的长远性。其次要充分发挥价值引导管理方法的效应,这就需要管理者在观念的选择、观念的内化、观念的创新等方面,加强实践与研究,积累有关的经验与方法。 ( 3)规章制度与价值引导的一体化。现代管理十分重视观念管理与行为管理的统一。 这就要求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 不仅要注重行为制约见长的规章制度管理, 而且要注重观念制约见长的价值引导的管理。
4.论述园所硬性制度管理的意义与给管理对策。 答:在园所管理过程中,硬性规章制度对日常的、眼前的工作具有直接的、现时的和常规的制约作用,这是维系园所管理系统日常工作正常运行的保障性制度。在院所管理的实践工作中管理者往往只重视硬性规章制度的显现规范作用,而忽略了这下规章制度对管理者平等,自主意识的冲击,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一是管理者容易把规章制度当做 ?管卡压? 的工具, 以规章制度来树立自己的权威 2. 规章制度的来树立自己的不民主性, 规章制度如果完全产生于管 理者之手,则缺乏代表性。 3. 规章制度的管理的不公平性,制度面前不能一视同仁缺乏制度管理的平等性
4.对制度执行过程中解释的随意性从而使规章制度在执行过程中会带来很大的随意性,降低了规章制度本 身所固有的权威性从而导致规章制度的低制约性。硬性规章制度的管理过程中,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 作 1. 规章制度产生的民主性。 2. 规章制度的版本化 3. 规章制度的内隐化 4. 规章制度的变更与创新。
5.论述园所柔性制度管理的意义与给基本对策。 所谓柔性管理艺术,具体是指那些界限不明确,很难量化判断的、属于精神领域、观念领域的价值、思想和理念,对人的行为具有内在的长远的导向作用。由于这种规章制度很难产生及时的管理效果,属于一种有一定难度的管理艺术,所以在园所管理中,有相当多的管理者不同程度的忽视这种柔性价值观念的引导作用,这是值得我国园所管理引为重视的问题。对柔性价值引导的管理显得力不从心,从而使两者的管理失去平衡, 造成这种不平衡态势的的原因是什么 : 1?低价值? 的观念, 柔性价观念的引导是硬性规章制度所不能代替, 一个是外部的强制, 一个是内外部的引导, 柔性价值的观念的引导,本身对硬性制度的管理具有一种价值引导的作用。 2. 近期效果的观念管理者过分注重眼前的表面的和近期的管理效果。 3. 难以操作的观念。在园所管理过程中,大多数的管理者对规章制度的管理感到有经验,有方法操作起来比较容易,也容易产生实际效果,而对柔性价观念的引导,管理者感到无经验无方法,难以操无从下手则,这是导致柔性价观念方法弱化的重要原因。
第三部分名词解释
决策 ——指个人或组织为了达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有关活动的方向, 内容以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的过程。
组织决策 组织整体或者组织的某个部分对未来一定时期的活动所做的选择或调整。
个人决策 个人对自己在参与组织活动中所作出的各种选择和调整的决定。
阶段决策 - ----- 组织对未来活动的某个时期和某方面的工作的活动方案所作出的选择和调整。 过程决策
------- 组织对未来活动的阶段性和终极性的活动方案所作出的选择和调整。
战略决策 主要调整组织的活动方向与内容,面对的是组织整体在未来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的活动,这种决策的实施主要表现为组织活动能力的形成与创造过程。
战术决策 是在既定方向下进行具体活动的方式,所要解决的是组织的某个或某些具体部门在未来各个较短时期内的行动方案,这种决策实施主要为对已有形成能力的运用。价值前提—— 指这项决策 ?为了什么 ?或?应该怎么 ?等方面的价值判断。事实前提—— 指决策行动的事实条件与环境条件。
计划职能的含义 ---------- 管理的计划职能是指设计达到目标的手段。它具体包括编制长期的、综合的计划,以完成组织的总体任务;编制短期的、具体的计划,以指导日常的具体工作;还包括对园所组织应 有的各种计划进行管理,以保证决策方案的有效实施。
组织职能的含义 ------- 管理是对组织而言的而组织又是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管理的组织职能主要是通过建立一个适当的组织系统,来确定各成员的工作范围和职责,并协调组织及其成员的相互关系,从而将与组织有关的各种因素合理地组织 起来,使组织的成员在统一指挥下, 协调一致地实现组 织的共同目标。管理者行使组织职能,就是要利用组织的机构和组织的功 用来进行管理。然而,组织职能的实施需要建在组织设计的基础上。
1.管理的控制职能 :指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对各方面的工作实施有目的的干预,及时纠偏,把握管理方向,从而实施有效管理的过程。
2.预先控制 是指当管理问题还处于萌芽之中,或者尚且表现为一种隐患时,管理者就能敏感地发现,并能及时处理的一种控制方法。
3.现场控制 是一种把工作的失误或问题在现场加以及时处理,严防现场问题向外扩展的方法。
4.层次控制 是一种按照组织的机构、成员、工作问题等不同层面与不同特点,采用不同控制的管理方法。
5.反馈控制 是指也在一个阶段的工作结束以后, 用现时的认识或眼光去审视或反思过去的工作, 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寻找对策的方法。
6.适时控制 主要是指控制的及时性,强调的是控制的时间效应。
7.适度控制 是指控制范围、控制程度频度的适宜性。
8.协调职能 是指管理者对组织系统运作中各方面的关系进行沟通、调整和处理的一种管理方法,其目的在于保证组织系统中各种关系的平衡性。
9.正式权限 是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实际上就是一个指挥者,对下级组织下达命令、指导工作、行使指挥职能,这种职能权限在管理学中被称为简答题正式权限? 。
决策 是管理的起点,管理必须以决策为基础。在某种意义上说,管理就是一个从制定决策,到实现决策, 到再次决策的过程。
决策的特点: 决策的目的性 决策的可行性 决策的选择性 决策的事宜性 决策的过程性 决策的动态性
决策的类型: 主体不同 ------- 组织决策 个人决策 形式不同 - ------ 阶段决策 过程决策 性质不同 -------
战略决策 战术决策 内容不同 ------- 价值决策 事实决策过程决策的特点 :前期分析 非零起点
决策过程 ------- 一般包括决策目的、决策手段、决策标准的策划与选择。
园所管理的职能有哪六条? 决策职能、计划职能 、组织职能 、指挥职能、控制职能、协调职能。
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的区别和联系? 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战略决策学要解决的是 ?干什么?的问题,而战术决策主要解决的是 ?怎么干?的问题,前者是方向性决策,后者是执行性决策。战
略决策是战术决策的依据,战术决策是战略决策的落实,也是在战略决策的指导下进行的。作为园所管理者,应该把握战略决策与战术决策的辩证关系, 又要进行微观层面的决策, 并使两类决策有机的结合起来, 确保决策的全面性。
影响组织决策的因素 ——环境因素、决策者、组织、时间。
园所决策所从在的问题有哪些? 1 强化决策意识 2 决策不是管理者的个人行为 3 决策不是管理者的瞬间行为园所决策的实施过程 ------ 情报活动阶段、设计活动阶段、抉择活动阶段、审查活动阶段计划职能的管理意义? 计划职能是决策职能的继续和延伸。计划职能的管理意义,不仅表现为决策职能的延伸,而且还表现为决策实现的组织保证。
园所计划的分类管理 ( 1) A 类计划 ( 2) B 类计划 ( 3) C 类计划
园所计划职能实施过程的问题? 在幼儿园,计划职能的行使主要是对园所各类计划的管理。 由于园所工作的特殊性,其工作计划的种类与数量都相当的多,几乎每一项具体的工作,都有相应的计划介入。应该
说幼儿园在计划管理的意识还是比较强的。但是,对计划的管理不善,放弃运用计划管理的方法来推进幼儿园的工作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管理者认真解决。
组织职能的功能有哪些? 具有保证决策目标实现和计划有效执行的功能。 有效的管理必须具备强有力的组织管理有效的管理者必须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
组织设计的任务? 组织系统图的设计、职务设计、部门划分、组织结构的形成。
组织设计的原则 1 目标应对原则 2 协作原则 3 有效跨度原则 4 简单化原则 幼儿园组织机构设置的,标准是要有利于园所管理职能作用的发挥。
幼儿园组织机构设置需注意以下几点: 1.建立健全行政组织体系,行使管理职能 2.发挥非行政组织的监
督保证与管理助手的作用 3.注重人员的选拔与任用 4.幼儿园组织系统模式。
1.控制职能的基本方法?① 预先控制② 现场控制 ③层次控制 ④反馈控制
2.在园所管理工作中,管理者行使协调职能应该注意协调好哪几方面的关系 ?上级与下级的关系( 2)内部管理与外部管理的关系( 3)内部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论述
1.论述巴纳德 权限接受和无差别圈理论及其对行使指挥职能的启示。 答:管理学家巴纳德曾在 《经
理的职能》一书中指出, 权限是正式组织传达思想以支配组织成员的行动。它是有被组织成员接受的性格? . 这就是说,只有在领导者的命令被下级接受和服从时,权限才得到了肯定,才实际存在和发挥作用。否则,命令只是一纸空文,权限也因其不能发挥作用而形同虚设。所以,权限的实质在于被下级所接受,而不在于得到上级的委任。这就是巴纳德提出的 ?权限接受 ?理论。 ?无差别圈? 是巴纳德组织权限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他认为,重要的问题在于:怎样才能保证命令为下级所接受,真正保证权限的实现。而无差别圈 这个概念,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产生的。所谓 无差别圈 ,就是缩小领导者命令与下为级接受之间存在的距离, 使领导者的命令为下级所接受。
此, 他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形成?
无差别圈 。
一方面, 可从组织对下属通过工资、
奖励、 晋级、 事业等来吸引部下放弃个人的立场要求,
而与组织协作,形成个人对组织的 一体感,形成无差别圈 。另一方面,就是领导者要求从个人人格的立场转向组织人格的立场,为实现组织目的而合理地决策和行动,从而形成 无差别圈 ?,实现主观权限的客观化。巴纳德关于 权限接受 理论的有关主张,对管理者提出了如何形成无差别圈?
,如何有效地将职位权
限转换为实际的领导权限的问题。这些问题对有效行使指挥职能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2.论述园所协调职能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管理对策。
答:在园所管理工作中,管理者行使协调职能因该注意协调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1. 上级与下级的关系 。
在管理过程中,管理是分层分级进行的,管理者的角色是相对的,上级与下级的关系也是相对的,管理者应该正确处理上下级的关系。这就要求园所长能够及时地转换管理的角色关系,不断的完善管理的角色身份,既要协调好与广大员工的工作关系,又要协调好上级领导的工作关系,这样才有利于营造一个上有领导支持下有员工支持的管理环境。 2. 内部管理与外部管理的关系。 管理一般都包括内部管理与外部管理两个部分。园所管理者应该加强对两者的统一管理,不要厚此薄彼。尤其是现代园所管理对内部与外部的统一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园所管理者在搞好内部管理的同时要加强外部管理,从而获得内部有效管理的外部支持环境。 3. 内部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任何组织都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的。我们应当将
组织看作一个不断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面对外部环境的挑战,园所管理者不能只是被动的、零散地、滞后的应对,而应该对外部环境变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有全面的分析与认识,并根据园所组织的现实状况及时地提出应对措施。在组织与环境的整个协调过程中,管理者应该经常将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作
为动力因素,激发员工的紧迫感与危机感,与员工同心协力共同面对、共同解决外部环境对组织提出的各种挑战。
第三部分
名词解释
1.管理 : 管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运动与变化的;管理,作为一种人类活动, 又是随着进程的推移而形成多个环节。
2.管理过程 :主要是指为实现组织的预期目标,由管理者引导组织成员按计划所进行的共同活动的步骤与程序,以及与之相应的观念与行为相互之间的联系与运作方式。
3.园所管理原则 :是园所管理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准则和基本要求。
4.管理原理 :是对管理的实质及其客观规律的揭示和表述。
5.园所管理过程 :是由园所长组织全体员工,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共同进行的教育和保育的管理活动及其程序。
6.过程管理原则 :就是要求管理者将管理看做一个过程,应该实施过程化的管理。
7.观念管理原则 : 主要是指管理过程中关于组织的价值选择和观念引导,以形成组织价值理念的过程。
8.所谓管理效能 :是指管理过程中某种潜在的管理能力,并由这种能力的发挥或运用时所产生的积极效果或管理功效。管理效能包括管理效率和管理效益两个方面,是管理效率与管理效益的乘积,其中的关系可用如下公式来表示 : 管理效能 =管理效率 * 管理效益
9.能级管理原则: 是指管理者根据管理对象的能力不同,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进行分级管理,从而充分发挥每一个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10.信息管理原则。 信息管理是指对各种指令、计划、图表、资料、事件、情景、消息等的传递和处理。
11.观念管理 :是指管理过程中关于组织的价值选择和观念引导,以形成组织价值理念的过程。
12.管理效率 :是指在管理活动中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与所产生的管理效果之间的比率,也就是通常所指的劳动成果与所消耗的劳动或人力、物力之间的比率。
13.管理效益: 是指在管理过程中利用各种资源所产生的管理结果和所获得的利益。
14.管理效能: 是指管理过程中某种潜在的管理能力,并有这种能力的发挥或运用时所产生的积极效果或管理功效。
15.能级: 是指人的能力层次或能力级别。
16.能级管理的原则 :是指管理者根据管理对象的能力不同,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进行分级管理,从而充分发挥每一个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17.原始信息 :是一种比较客观的反映事物本质特点的信息,这种信息真实可靠,没有人为因素。
18.加工信息 :是经过技术加工或人为加工,容易带上加工者的价值判断。
19.常规信息: 是指在正常的管理活动中按一定的程序而经常不断地产生的信息。
20.偶发信息: 是指突发事件中所产生的偶然信息。
21.正式渠道信息: 是指通过正式组织程序传递的信息,这是管理过程中信息传递的主要途径。
22.表象信息: 是对事物表层联系的反映,带有表面性的特点。
23.内在信息: 是事物内在关系的反映,具有实质性的特点。简答题
1.管理过程的分类: 根据管理过程范围的大小不同, 管理过程可以分为园所整体运作过程与具体管理过程。从管理过程的不同性质来看,管理过程还包括决策管理过程、目标管理过程、计划管理过程、控制过程等
具体工作过程。
2.管理过程的 ?阶段说? :( 1)七阶段说:美国的管理学曾把管理过程划分为 ?计划—组织—用人—指导—调整—报告——预算 ?七个阶段。 ( 2)六阶段说:日本的管理学把管理过程划分为 ?计划—信息—预算—分析—评估—复始 ?六个阶段。 ( 3)苏联的管理学把管理过程划分为 ?提出目的—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建立反馈—结束总结 ?五个阶段。
3.?戴明环?理论: 美国管理学家戴明在关于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方法与工作步骤的研究中,提出了管理过程的理论。戴明认为, 凡是一切有过程的活动, 都是由四个基本环节所构成。 他把管理活动的过程归结为计划、 实行、检查、总结四个基本环节,由此构成了管理的基本阶段(计划阶段、实行阶段、检查阶段、总结阶段) 。
4.园所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 ( 1)合理计划。计划作为管理的一种基本方法,即是管理职能的重要内容,又是管理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 2)有效实行。实行是将计划转化为现实的管理活动,是将设想变为组织成员的具体行动。实行是管理过程的核心阶段,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关键。 ( 3)监督检查。( 4)总结提高。
5.在实行阶段,园所管理者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 1)充分利用园所的各种资源条件。 ( 2)加强对员工的组织教育。 ( 3)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6.园所长在总结阶段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 1)总结要以计划为依据。 ( 2)总结要以检查为基础。 ( 3)总结要以研讨为特点。 ( 4)总结要以探索规律为目的。
7.园所管理过程的运行特点: ( 1)管理过程是有目的的双边活动。 ( 2)管理过程是有目的的双向活动。 ( 3) 管理过程是有控制的动态活动。 ( 4)管理过程是有阶段的递进活动。
8.园所管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 ( 1)过程管理原则:就是要求管理者将管理看做一个过程,应该实施过程化的管理。 ( 2)观念管理原则 : 主要是指管理过程中关于组织的价值选择和观念引导,以形成组织价值理念的过程。( 3)效能管理原则。所谓管理效能,是指管理过程中某种潜在的管理能力,并由这种能力的发挥或运用时所产生的积极效果或管理功效。管理效能包括管理效率和管理效益两个方面,是管理效率与管理效益的乘积,其中的关系可用如下公式来表示 : 管理效能 =管理效率 * 管理效益( 4)能级管理原则:是指管理者根据管理对象的能力不同,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进行分级管理,从而充分发挥每一个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5)信息管理原则。信息管理是指对各种指令、计划、图表、资料、事件、情景、消息等的传递和处理。( 6)民主管理原则。 ( 7)安全管理原则。
9.过程管理的基本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 系统化和全面化。
10.过程管理中的分解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 一是工种分解,主要是对园所内部各项工作种类的分工,如园长、副园长、教师、保育员、炊事员、门卫等;二是责任分解,对已进行分解的工作制定相应的责任要求,如各类工作的岗位责任制和奖惩制度的制定与完善;三是组织分解根据组织的目标与任务要求对园所组织进行分解,建立合理的组织层面,形成相应的组织机构;四是制度分解,对原有制度不断地完善与创新,形成多种类多层面的制度系统;五是目标分解,将园所的整体目标进行分解,使之成为具体的、可以操作的目标。
11.过程管理中的综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一是目标综合。二是责任综合。三是组织综合。
12.对于园所管理来说, 观念管理可以采用以下的工作方法 (观念管理的基本方法) :( 1)价值观念的选择。
( 2)价值观念的内化。 ( 3)价值观念的更新。
13.园所效能管理存在的问题: ( 1)角色错位。( 2)低效运行。( 3)形式化管理。 ( 4)资源浪费。包括财力、物力的浪费、人力的浪费、时间的浪费、信息的浪费、空间的浪费。
14.提高园所的管理效能,管理者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做起? (对策)( 1)确立管理效能感。 ( 2)加强质量管理。( 3)强化管理的创新意识。
15.为了有效地贯彻能级管理原则,管理者应该采用以下的工作方法: ( 1)对不同能级的人予以正确的评价。( 2)对不同能级的人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 ( 3)不同能级的人应赋予其不同的权力与责任。 ( 4)充分发挥员工的不同能力及其组合效应。
16.贯彻能级原则对于管理者来说,就是要充分发挥人的能力及其组合三大效应 :第1,发挥能级的角色效应。第二,发挥能级的组织效应。第三,发挥能级的激励效应。
17.按其性质来分, 信息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 1)无效信息与有效信息。 ( 2)原始信息与加工信息。 ( 3) 常规信息与偶发信息。 ( 4)正式渠道信息与非正式渠道信息。 ( 5)内部信息与外部信息。 ( 6)表象信息与内在信息。
18.信息在园所管理中的作用: ( 1)信息是园所长进行决策和计划的依据。 ( 2)信息是园所长对管理过程进行有效控制的依据。 ( 3)信息是园所长加强管理沟通的纽带。
19.园所信息管理的基本环节: ( 1)获取信息。 ( 2)分析信息。( 3)传递信息。( 4)反馈信息。( 5)储存信息。( 6)提取信息。
20.为了有效地实施民主管理原则,管理者可以采用以下的工作方法: ( 1)确立制度。( 2)依靠组织。( 3)鼓励参与。
21.园所安全管理涉及的范围包括两方面: 一是生理安全和心理安全,二是儿童安全和教师安全。
22.在园所管理中,对儿童的安全管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园所安全管理的基本内容) :一是确保儿童的生理安全,园所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工作: ( 1)建立和完善园所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 (2)主动查找园所的不安全因素。 ( 3)加强园所的安全教育。二是确保儿童的心理安全。
23.有效信息的特征是: 事实性、滞后性和选择性。
24.观念管理的意义: 观念管理是指管理过程中关于组织的价值选择和观念引导,以形成组织价值理念的过程。观念管理对园所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园所管理的实践工作中,管理者经常为了追求表面的行为管理效果,而重视行为管理、轻视观念管理,或者全然缺乏观念管理的意识,管理必然缺乏后劲,难以有长足的发展。因此,管理者应该把观念管理和行为管理结合起来,用观念管理指导行为管理用行为管理推进观念管理。在这两者中,观念管理是先导,起到核心的作用。
25.过程管理的意义: 过程管理的原则是由管理过程的特点所决定的。过程管理原则,就是要求管理者将管理看做一个过程,应该实施过程化的管理。过程管理不仅仅是一个纵向的概念,也是一个横向的概念。如果管理者缺乏管理的过程化意识,就容易导致管理工作的局部性和盲目性,具体表现在对管理工作缺乏全局性思考,一头扎进具体、琐碎的事务工作,忙于应付眼前的局部工作。这种非过程化的管理,必然会使整个管理工作始终处于凌乱松散的状态,而不能实现预期的管理效果。所以,加强管理过程是园所管理工作的重要原则。
26.阐述对员工进行组织教育的管理意义及其存在问题与管理对策: 组织教育是以组织目标为导向,对组织成员进行信念、观念、斗志、责任感、工作热情、工作方法等方面的宣传、学习和引导工作或活动过程。
组织任务的完成,依赖于组织的生命力,而组织的生命力则需要组织的教育才能得以维系。组织的教育犹如维生素,给组织补充丰富的营养剂,激活组织的生命力。由于计划的制定都带有一定的前瞻性,所以, 计划的实行一般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难度或障碍,这种情况表现在员工身上,经常会出现畏难情绪、逃避工作、患得患失等现象。如果组织不及时地实施必要的组织教育,就会影响组织任务的完成,即便是员工不发生上述情况,如果没有经常性地组织教育,园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责任感也不会持久。所以,园所管理者应该及时地、经常地开展组织的教育工作。这种教育工作不同于其他的教育工作,这是根据园所组织以及任务和员工的特点进行的教育工作,目的是鼓舞员工的士气,提高工作热情,强化责任意识,形成不怕困难、团结奋进的工作氛围。这是保证计划有效实行的灵魂所在。一个组织如果没有了灵魂,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也就没有什么生命力可言。管理者在实行阶段,不能单纯地抓任务的完成,而是应该通过组织教育来促进组织任务的有效完成。
第五部分填空题
1、院所组织是由院所的教育性和社会的公益性相结合的社会组织。它具有社会组织的特点,又具有其自
名词解释
1、目标管理理论 是一种旨在解决管理过程中工作与人的协调关系的理论,这种既重视工作,又重视人的
管理方式已成为代管理的重要方法。
2、目标: 一般是指人们在未来一定时期内要实现的一定目的的指标。在管理学中,目标通常是指个体以及群体或组织的某一行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的或预期结果的状态和标准。
3、院所管理目标: 指院所组织系统所要达到的一种期望状态。它具体包括院所工作所必须完成的使命、达到的目的,实现的任务以及任务实现的定额指标和时限等。
4、所谓目标分解: 就是把组织系统的总体目标对各分系统 组织及其成员进行分化和细化的工作,由此形成各部门及成员的具体工作目标,使组织系统中的各部门和每个成员都有各自明确的工作目标,并在组织整体目标的指导下去完成各自的工作目标,从而最终完成组织的总体目标。
5.例外管理 :是指园所的日常事务工作均由具体工作人员直接根据规章制度来处理,无须事事请示园长或部门负责人。只有在出现例外情况,即出现一些新的、原先条例上没有规定的情况时,才由园长或部门负责人出面处理。这是现代园所管理的一种基本方法。
6.条例管理: 就是利用各种规章制度以及制度系统对园所的日常工作进行的管理过程。
7.管理幅度: 具体是指管理者能够进行管理的范围,也就是一个管理者能够管理几个部下的问题。
8.分层管理: 是一种利用组织层次实行分权,充分调动组织及其成员管理积极性的方法。
9.授权 :是指园所长把一个具体部门的决策权限授予下属,让下属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来处理问题和开展工作。授权时通过职位授予实际的决策权和控制权。
10.授权一般分为 充分授权、不充分授权、制约授权等方式。
11.充分授权: 指园所长把权力与职责在某段时间内全部授予某部门或负责人,让各个层面的组织及其成员能主动地开展工作。
12.不充分授权: 就是由园所长根据工作的实际需要把权力与职责部分地授予他人,由他人按照所授的权
力范围开展工作。
13.制约授权 :又称交叉授权。这种授权方式就是将某种职权加以分解之后分别授予两个或多个子系统, 使各子系统之间产生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保证权力实施的整体功能的实现。
简答题
1.院所组织设置的管理意义: 院所组织与其他组织一样,其自身的发展需要组织的变革与更新,而院所组织的变革与更新,又会面临组织重新设置的问题。院所组织的设置是管理者根据组织的目标与任务要求, 在所设计 的组织系统的基础上,对院所组织机构进行具体的布局和相互关系协调的工作过程,这是院所 组织进行运作的重要基础。院所组织机构的设置是院所管理的重要基础,也是院所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从现代管理学的组织理论来看,组织机构的作用也越来越被重视。美国当代著名的管理学家德鲁克曾经说过,?没有机构就没有管理, 没有管理就没有机构。 ? 这充分说明了组织机构及其设置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2.院所组织设置的依据: 院所组织机构的设置,既要考虑其与社会大系统的关系,又要考虑自身的组织特点。由于院所组织机构总是处于变动的社会大环境中,所以,院所组织机构的设置也不能墨守成规,而是 要根据环境的变化,目标的定位,不断地变革与完善组织机构的设置。院所组织机构的设置必须以下列因素为依据。 1、依据国家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法规文件。 2、依据组织设计的原则。 3、依据本园所自身的实际情况。
3.运用院所组织机构设置的原则分析院所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管理对策 1、精兵简政原则。在组织机构设置的过程中,要尽量防止那种超越实际需要的多余机构和成员的设置,这种多余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人员为了体现?绩效? ,就要?创造?许多必要的工作,用形式主义来干扰工作。所以,在院所组织机构设置中、必须以提高效率和效能为指导思想,坚持因事设岗,围绕组织目标和任务进行设置,不设成员。 2、动态设置原则。院所组织机构的设置,既需要一定的稳定性有需要一定的变动性,特别是院所组织正处于变革的时期,这种变动性就更为明显。所以,院所管理者不能始终固守原有组织机构的设置状态,而应该在组织机构设置的稳定状态下,经常关注组织机构的内外环境的变化,并根据情况的变化使原有组织机构加以不断的调整与变革。 3、系统设置原则。院所组织机构的设置,不仅仅是组织机构的简单设立,它还包括院所组织框架的构建,各组织机构的联系和运作体系的形成。这要求管理者对院所组织机构的设置加以全面的考虑和系统的设计。其中对党政组织的工作关系,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的职责与工作关系,岗位责任制,各组织机构及其成员的分工协作等方面内容设置的合理性, 都会直接关系到院所组织机构的设置功效。
4.目标管理理论的全部意义: 一方面通过制定和实施目标来完成组织的任务, 实现组织的目标; 另一方面, 以目标层层展开的方式激发组织成员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行为,以目标为中介强化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以目标为手段促使员工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目标管理理论是一种旨在解决管理过程中工作与人的协调关系的理论,这种既重视工作,又重视人的管理方式已成为代管理的重要方法。
5.根据不同类型,目标的各种特点: 1、按层次分类(总体目标、部门目标、个体目标) , 2、按时间划分(长期、中期、近期目标) 3、按性质划分(政治、经济、教育和管理目标) , 4、按活动内容分(教育工作目标,保育工作目标,卫生保健工作目标,后勤工作目标等) 。
6.管理目标具有三个特征: 管理目标是人们心理上对客观现实的一种期待,是组织系统中的人们在心目中想要达到的某种标准。 1、管理目标的标准水平要比现实状态高,人们必须通过努力才能达到。 2、管理目标的标准具有可操作性的特点,完成与否都具有。 3、客观的标准,人们可以通过具体的指标或数据来测定实际的管理效果。
7.管理目标在院所整个管理工作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1,有了管理目标,院所的管理工作就可以围绕着目标而开展,从而有利于克服管理工作的盲目性,随意性和无序性。第二,管理目标是调动组织成员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三,管理目标是全体管理人员主动进行管理的工作依据和有效动力。衡量一个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要看其对自己的管理工作是否心中有目标,是否有前进的蓝图,是否能用管理目标有效地推进组织的管理工作。所以,管理目标作为一种工作依据和工作动力对提升管理者的管理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8.实施目标管理对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优化组织管理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1、启动作用 。管理目标本身就具有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和吸引力,推动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 2. 导向作用 。管理目标对人的行为具有指向特定方向的功能。 3. 激励作用 。一个可行的并富有挑战性的组织目标,通常可以起到鼓舞士气和激励人心的作用; 4. 凝聚作用。 组织目标是组织各要素的联结点,通过目标管理来统一组织及其成员的思想和行为,比较容易形成组织内部的凝聚力。 5. 评估作用 目标管理通常是以总体目标的制定为开端,以目标的达成评价为终结的。
9.一般情况下,院所总体目标的制定应该以下述信息来源为依据: 1、来自上级领导部门的信息 2、来自社会的信息 3、来自教育领域的信息 4、来自院所的人力资源信息 5、来自院所的财力和物力信息 6、来自院所组织的前期信息。
10.院所组织的目标管理 一、 目标制定 。院所的目标管理是以制定目标为起点的,因此,科学地确立适合
本园所实际的奋斗目标是目标管理的重要基础。 园所的管理目标应该反映自己的管理意向和管理特点。 二、目标分解 。确立了院所组织管理的总体目标,只是明确了院所管理的基本方向,在此基础上,还要对管理的总体目标进行分解。三、 目标执行 。管理目标的分解和管理目标体系的建立,并不等于这些目标都能自然而然的实现,院所组织目标的实现还需要在目标执行过程中加强目标的实施和监督等方面的工作。 四、目标评价。 目标管理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目标评价是目标管理过程的最后一项工作环节。目标的评价包括对目标及其目标体系的评价, 对目标管理过程运行的评价, 对目标任务完成状况的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11.从院所目标管理的现状来看,园所长应该特别注意防范和协调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目标管理形式化。 在目标管理的过程中,园所长首先要正确认识目标管理的意义与价值,要强化目标管理的意识,要注重对园所目标管理的实践与研究,这是优化院所目标管理的重要条件,也是院所长在管理过程中必须实施的管理责任。 2、目标管理的断裂化 。目标管理是以层次和阶段的运行为特点的,既有可分性又有连续性, 是户联系 运行过程。 3、目标管理的冲突化。 目标管理的冲突不仅表现为各种目标之间的不一致性,而且表现为目标管理的种种矛盾性。
12.从院所目标管理的现状来看, 园所长尤其要处理好以下各方面的关系; 1、教育目标与管理目标的关系。院所的总体目标包括教育目标和管理目标两个方面,这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育目标是院所工作的核心,是确定管理目标的依据;管理目标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前提和保证,而教育目标的实现又是管理工作成果的最终体现。但是,在院所目标管理的实际工作中,这两者之间的冲突经常表现为把教育目标与管理目标混为一谈,或者将两者割裂开来,从而造成了教育目标替代管理目标或管理目标远离教育目标的现象。所以,院所长要正确区分教育目标与管理目标的不同功用和价值,要充分发挥教育目标对管理目标的制约作用,并通过管理目标的实施来推进和保障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 2、组织目标与个体目标的关系。
在院所组织中, 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 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作为组织中的个人, 他的行为是受其个人的价值观驱使的。而且个人的价值观又都具有其特定的内容。作为组织中的目标,主要是由文化背景,组织的历史,所处的社会环境,结构和组织准则所决定的。所以,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是不可能完全一致的,甚至尤其冲突的一面。但是,我们在看到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冲突性时,也应该看到其中的一致性,问题在于解决冲突的方法。园所的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一致性程度,会影响到院所目标管理的有效程度。所以,园所长要通过组织目标引导个人目标,通过个人目标的达成来实现组织目标,使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冲突逐步缓解,不断取得一致,这种协调是目标管理的重要工作。
一. 简述例外条例与条例管理的关系。 答:例外管理与条例管理不是两个分离的独立体,而是互为依存、互相促进的。条例管理是例外管理的基础,没有条例管理也就没有例外管理,而例外管理又能促进条例管 理的完善,因为例外管理把握的是方向,而条例管理是把握人的行为与工作规范的。例外管理的成功完全 取决于条例管理的有效性。
二、例外管理的作用 ?答:⑴实施例外管理,可以使园所长从日常琐碎的事务工作中解脱出来,从而把主要的精力放在重大事务与中心工作的研究和处理上,放在园所发展的基本方向和目标的把握上,这样才有利于园所管理水平的提高。⑵实施里外管理,园所长就可以使自己从具体的操作层次回复到决策层次,并有效地行使管理者的基本职能,这样才可以从管理上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提高管理的效益。⑶实施例外管理,将有力地冲击传统的管理模式。例外管理对日常的事务工作都制订了管理制度,并要求按照制度进行管理。这种管理方法能有效地改变园所管理的传统特点:变个人管理为组织管理,变经验管理为制度管理, 变随意管理为规范管理, 使园所的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有规可依, 实现有序化管理。 ⑷实施例外管理, 园所长及主要负责人可以不再对园所的具体事务进行管理,而是由工作人员直接根据规章制度及自己的判断进行工作和处理问题,这样就能大大强化全体员工的主人翁精神,有利于提高全体员工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形成员工主动参与管理的局面,为实现民主管理奠定基础。所以,例外管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这种方法对于园所长改变管理观念、转换管理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确定管理幅度的影响因素? 答:( 1)取决于组织机构层次的高低。 管理者如果处于组织机构的高层次,其管理幅度就可以小些,这样就可以使主要管理者能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决策性管理。 ( 2)取决于管理中解决问题的性质。如果管理者所面临的问题的复杂程度比较高,其管理幅度可小些,简单的则可以大些;管理内容的专业性较强的,其管理幅度可小些,一般的则可以大些。 ( 3)取决于管理者才能的高低。管理者个人才能的高低是决定管理幅度大小的重要因素。能力高者,管理幅度可大些,能力低者,管理幅度可小些。
四、分层管理的有效实施需要园所组织从哪几个方面工作? 答:1. 缩小管理幅度。为了充分依靠组织的力量进行管理,园所长应该缩小自己的管理幅度,这种个人管理幅度的减小,并不等于组织机构管理幅度的减小。 2. 建立管理层次。建立管理层次,是分层管理的核心内容,其主要的工作就是在整个组织系统中划分和建立组织层次,实施分层管理。 3. 选拔能人。选拔能人是实施分层管理的组织保障。
五、授权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答: 1. 目标授权原则。目标授权是一种根据组织目标的需要进行授权的方法。目标授权的范围有大有小,完全根据目标的大小来决定。目标授权的意义在于可充分调动有优势
特长的员工的积极性,可以弥补管理者在某些方面的不足,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2. 统一指挥原则。授权就是要把组织的管理权限加以分解,经过分权调动组织及其成员的管理积极性。但是分权不能违背整体的协调性,不能瓦解整体功能。 3. 职能界限原则。授权必须有明确的界限,权利授予的界限越明确,个人的责任也就能充分发挥作用。 4. 权责对等原则。 现代管理的组织理论认为, 授权应该是权利与责任的对等授予。六、实施分层管理的意义: 就在于改变园所长的管理观念,缩小个人得管理幅度,逐步依靠组织的力量,依靠组织的机制与功能来进行管理。
七、操作性管理的缺陷? 答: 1. 管理没有重点。 2. 管理没有方向。 3. 管理没有效率。
八、管理包括两个基本的管理层次 ?答;1. 具体层次的操作性管理。 2. 较高层次的决策性管理。
九、园所的条例系统包括 :1. 规定。 2. 制度。 3. 章程。条例管理中的三种制度形式,反映了园所日常管理的三个层面的要求:一是局部的、临时的管理要求。二是日常事务的操作性管理要求。三是长远的方向性
管理要求,由此构成园所条例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体。
第六部分
管理之魂的组织文化:构成组织的各种要素组合起来,除应有的一定的组织形式以及?硬性?的规章制度外,还应有一种 ?软性?的协调力和凝聚力,这种无形的 ?软约束?力量,是构成组织的重要因素和有效运行的内在驱动力,被称为管理之魂的组织文化。 (美国管理学家斯蒂芬 P. 罗宾斯)
一、文化的含义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礼仪制度和行为方式等物化的精神。文化具有民族性、多样性、相对性、延续性和积淀性等特点。
二、组织文化及其管理功效
1.文化之所以对组织及其成员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是由组织特定的内涵决定的。
2.组织文化的任务,是努力创造组织的共同的价值观念体系和行为准则。
3.组织文化, 是指在长期的管理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同和遵循的具有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的总和。
4.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不同组织,采用相同的组织机构、管理制度、管理方法和技术,其管理成效却完全不同,是因为 ?文化的限制? 。
5.成功和失败的组织之间的实质的区别在于:组织是否能结合本国文化的特点并联系本组织的具体实际, 形成和发展自己的组织文化体系。
三、组织文化的构成要素与特点
1.组织文化的结构可以分为表层文化、中介文化和深层文化三个层次;
2.组织文化的表现形态有物化文化、制度文化、管理文化、生活文化和观念文化五种形态;
3.组织文化的构成要素主要 可以概括为组织精神、组织理念、组织价值观、组织道德、组织素质、组织行为、组织制度和组织形象八个要素。
4.物化文化 表现在工作场所、办公设备、建筑设备、造型布局、社区环境、生活环境等方面;
5.中介文化 包括制度文化、管理文化、生活文化,主要表现在规章制度、组织机构、管理机制、管理水平、教育培训、娱乐活动等方面;
6.观念文化 主要表现在组织目标、组织宗旨、组织精神、价值标准、组织道德、团体意识等方面。
7.组织文化的基本特点: 1、组织价值观是组织文化的核心; 2、人本文化是组织文化的中心; 3、柔性管理是组织文化的主要形式; 4、增强凝聚力是组织文化的重要任务。
8.组织文化通过文化的柔性引导来构建组织的合作关系,建立和谐的心理环境以及协调的人群氛围,调节组织成员的心态与行为,并通过对组织文化的心理认同,逐步内化为组织成员的主题文化,使组织目标转化为员工的自觉行为,所以由柔性管理所产生的组织协同力要比刚性管理有着更为强烈的影响力与持久 力。 第二节园所组织文化构架的基本内容
1.园所组织的文化现象非为五个部分: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和形象文化。
2.精神文化的构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 组织精神的构建; 二是 组织价值观的构建。
3.组织精神 是指经过精心培养逐步形成的并被组织成员认同的思想境界、价值取向和主导意识。它反映组织成员对本组织的特征、地位、命运和未来所抱有的理想和期望,并折射出一个组织的整体素质和精神风貌。组织精神是对组织的思想境界、 精神风格、 理想与希望、 用精炼的语言高度概括而成的一种精神动力。
4.园所精神构建中,要注意防范形式化、雷同化倾向。
5.组织价值 观是指组织对事物评判和行为指导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理念。
6.组织价值观对组织及其成员有调节、评判、驱动作用。
7.园所管理者要重视制度文化的构建 ,首先 要充分认识文化与管理的紧密关系; 其次 要充分认识文化对园所制度管理的影响作用; 再次 要充分注意制度管理制度中的文化差异。
8.园所组织行为文化构建的内容具体包括 三个方面: 一是 要建立与社会法律相一致的行为文化; 二是 要建立与社会道德相一致的行为文化; 三是 要建立与本组织特色相一致的高品味文化,三者缺一不可。
9.要努力形成组织行为与成员行为相统一,内部行为与外部行为相统一的行为文化。
10.物质文化 主要是指园所的各种物质设施和条件及其管理过程中缩隐含的文化理念及其特征。
11.物质文化 通常是显现组织品味和知名度的重要形式。
12.组织形象 主要是指社会公众和组织成员对组织的理念、 行为以及各种活动成果的总体影响和总体评价, 是社会公众对组织声誉的认可程度的反映,也是组织知名度的具体表现。
13.形象文化, 就是用一定的文化理念和形式来设计组织的形象,并通过组织的形象来传递和宣传组织文
化的循环与发展过程。形象文化的构建应该关注人员形象、组织形象、环境形象。
14.人员形象 主要是指组织成员的形象,包括员工形象和领导者的形象,组织成员的个体形象和组织的群体形象。
15.组织形象 主要是指组织的观念形象和行为形象,包括组织的结构系统、组织的运作形式、组织的理念、组织的标示。
16.环境形象 主要是指由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缩形成的组织氛围,包括物质设施等硬件条件和体现精神环境的文化氛围。
17.组织形象 是组织风格、组织理念、组织行为、人员素质、组织环境、物质设施和文化氛围的综合体现。园所组织形象的设计
18.园所组织的形象设计主要应该做好以下四大识别 系统的设计工作: (一)理念识别 ,是指要设计出与众
不同、反映和适合园所组织个性特点的理念系统,其中包括园所的组织精神、组织宗旨、教育观念、管理
观念、组织规范和工作制度等,是形象设计的核心内容。 (二)行为识别 ,具体是由组织行为即工作行为、服务行为、经营行为、公关行为、员工培训等内容缩构成的组织的行为规范。园所组织的行为系统,
其中包括领导行为、员工行为、儿童行为、教育行为、经营行为、社会行为等。
19.对园所组织决策程序的设计,主要是解决组织决策的类型和组织决策的方法。
20.组织行为通过何种行为结构与行为方式运作,是组织行为识别的一个重要标志。
21.组织成员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是建立行为识别系统的重要内容,对组织成员的行为设计,是园所管
理者构建园所形象的基本工作。 组织成员的行为设计, 通常是组织行为规范对组织成员的教育和内化过程。
(三)视觉识别, 具体是指组织的视觉识别标志的设计,主要包括色彩、图形、文字、广告、符号等。
(四)听觉识别, 是通过听觉系统对组织形象的设计。视觉和听觉识别是组织的外部识别系统。
第三节 园所组织文化构建的基本环节
22.园所组织文化构建的基本环节,一是 选择价值标准; 二是 强化员工认同; 三是 提升员工行为; 四是 及时归纳提炼; 五是 不断深化发展。
23.价值选择标准,需要注意: 1、组织价值标准应该具有正确、清晰、科学、鲜明的特点。 2、组织价值观要体现组织的宗旨和发展方向。 3、组织价值观的选择要与组织成员的基本素质相和谐,任何过高、过低的标准都难以产生实效; 4 、组织价值观的选择要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精神,要认真听取员工的意见建议,经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多次反复筛选出既符合组织特点又反映员工心愿的组织价值观。
24.强化员工认同组织价值观 , 一是 需要创设认同氛围; 二是 树立认同榜样; 三是 加强认同教育。
25.提升员工行为 , 一是 要提供实践的机会; 二是 提供制度保障; 三是 强化领导的示范效应。
26.及时归纳提炼 , 一是 及时收集信息; 二是系统分析; 三是 全面归纳; 四是 提炼定格。第七部分
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管理 从广义角度来看,是有行政管理和教育管理两个部分组成。填空
1.园所管理者必须承担的双重管理责任是(对园所组织进行管理)和(对园所的教育进行管理) 。
2.(保育工作管理)是园所教育管理的重要特点。
3.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保育工作的(繁琐性)和(细致性) ,同时还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要求。
4.园所保育工作管理的科学化核心问题是(保育观念的科学化)
简答题
一、在园所教育与管理的关系处理过程中要处理好以下各方面的关系: 1. 教育与管理的关系。 在园所教育管理中必须正确的认识和处理教育与管理的关系。因为教育与管理既不是统一的又不是毫不相干的,两者之间既有独立的功能又有其相互的联系性。 (1)教育与管理的制约性关系。主要是指教育内容与管理形式 的相互影响关系。 在某种意义上说, 教育作为一种内容的存在, 他需要一定的管理形式来激活教育的运行, 取得教育的预期效果,如果没有教育这个载体,管理也就失去了意义;如果没有管理的介入,教育也就无法提高质量。所以管理这要注重管理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加强对园所各项教育工作的管理研究。 ( 2)教育与管理的差异性关系。教育与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分别有着不同的功能。所以教育与管理的差异性关系,要求管理者在加强对教育工作研究的同事还要加强对教育工作中的管理因素的研究。尤其是按照儿童的特点与发展水平,加强对园所教育工作管理流程的设计研究。要充分运用有效的管理方法,形成目标运行、计划运行、组织运行、制度运行等管理流程的体系。这些管理因素的研究不是教育研究所能替代的管理者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要实施教育与管理的同步研究。 2. 行政管理与园所管理的关系 。行政管理主要石油国家政府对园所住址的运行以及发展进行的管理;园所管理主要是有园所管理者对园所组织的教育活动及其运行的发展进行的管理。前者是园所教育机构的外部管理,后者是园所教育机构的内部管理。两者的管理功能不同,却相互联系。行政管理作为园所的外部管理,是园所组织正常运行的保证,而园所管理作为内部的管理,挤兑行政管理起到促进作用,又会受到行政管理的制约。 3. 组织管理与教育管理的关系。园所的组织管理实际上就是园所内部的行政管理,而教育管理则是一种借助于园所组织载体的管理活动, 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不能偏废,更不能互相代替。但是在园所管理的实际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管理者在园所管理与教育管理的关系上,经常会出现失之偏颇的想想,其结果都会导致园所组织各种管理问题的产生,有的问题甚至直接影响或危害幼儿的健康成长。园所管理者应贴别防范组织管理与教育管理的不平衡现象,要注意协调组织管理和教育管理的关系,要建立组织管理与教育管理的一元化管理体系,是园所组织管理与教育管理产生互动效应,这是提高园所教育管理质量的重要保证。 4 教育工作于保育工作的管理关系 。园所教育管理是由教育工作的管理和保育工作的管理所组成的。园所教育管理的质量与效果取决于教育工作于保育工作协同管理的水平,尤其却绝于园长对教育与保育协同管理的水平。但是,在园所管理的实际工作中,由于园长缺乏依法执教的政策意识,缺乏教育与保育协同管理的意识,缺乏教育与保育协同管理的实际能力,从而导致教育工作与保育工作的管理失衡,这种管理失衡,给儿童带来了诸多的不安全、不卫生、不健康、不安全的因素,直接影响儿童身心的健全发展。
二、园所管理者应从哪几方面思考与研究如何正确处理教育工作与保育工作的管理关系, 实施同步管理? 答:一是如何确立保育工作应有的地位,充分认识保育工作管理的作用;二是如何强化依法治教的观念,严格按照有关的政策法规进行保育管理;三是如何强化保教工作同步管理的意识,提升保教协同管理的能力。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当前学前教育机器管理的改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园所保育工作的管理意义? 答: 1 保育管理是教育管理的重要基础。 2 保育管理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四、园所保育工作管理的基本内容? 答: 1 日常生活管理。 2 清洁卫生管理。清洁卫生管理师园所保育管理的基本内容,清洁卫生对于园所教养机构的学前儿童特别重要。 3 安全工作管理。 4 保健工作管理。保健工作的管理承担着全面负责园所儿童的卫生与健康的责任,他在保育管理中属于专业性和科学性要求都比较高的一项工作。保健工作的管理成效直接回影响到儿童的健康水平。
五、园所管理者如何重视保健工作的管理? 答:首先,要确保保健老师的培养力度;其次,要确立以保健老师为核心的园所卫生保健工作的运作系统,使园所保健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在此,要加强对卫生保健工作的信息反馈与研究工作,不断提高卫生保健工作的水平。
六、园所保育工作的管理误区? 答: 1 保育与教育的管理关系失调。管理者特别容易出现重视教育工作管理而轻保育工作管理的倾向,这是因为对教育工作和保育工作的管理价值产生认识偏差所导致的。 2 保育管理的片面理解。 3 保育管理的随意运作。主要表现在保育员、保健员、营养员与儿童的人数比例不达标, 没有做到人人持证上岗,缺乏必要的专业培训;保育工作缺乏常规的操作制度和管理的运作系统,导致保 育工作管理的失控。 4、保育管理的研究不力。
七、园所保育工作管理的发展趋势? 1. 园所保育工作管理的科学化。 2. 园所保育工作管理的规范化。 3. 园所保育工作管理的教育化。
八、优化保育工作管理的基本对策? 答: 1. 更新保育的管理观念。 ( 1)强化保教结合的观念( 2)强化主动保育的观念 2. 实施保育工作的系统化管理。 ( 1)加强保育并作的规范性管理( 2)加强保育的观念 3. 加强保育人员的培训管理( 1)落实岗位培训、持证上岗制度( 2)强化教育者角色意识的培养( 3)强化保育人员研究意识的培训。
九、园所教育工作管理的基本环节? 园所的教育工作管理,就亲内容来说有许多方面,但是,从教育工作管理的基本环节来看,管理者主要通过教务工作的管理、教育活动的管理和教研工作的管理三个基本环节来带动其他具体工作的管理。 (一)教务工作的管理 1. 招生与编班工作的管理。 2. 一日作息制度的管理。
( 1)动态活动与静态活动的交替。 ( 2)户内活动与户外活动的交替。 ( 3)正规活动与非正规活动的交替。
( 4)集体活动与个体活动的交替。 3. 教育活动室的管理。 ( 1)强化教育活动室的环境管理。 ( 2)加强教育活动室的主题开发。 ( 3)提高教育活动室的利用率。 4. 教育材料与设施的管理。 ( 1)购置环节。(2)使用环节。( 3)储存环节。 5. 教育资料与档案的管理。 ( 1)收集与积累。( 2)分析与筛选。( 3)分类与编号。
( 4)存档与提取。(二)教育活动的管理 1. 建立正常的教育秩序, 2. 合理协调教育关系。 3. 加强教育活动的组织管理。( 1)加强教育活动的过程管理。 ( 2)加强预设活动与生成活动的协调管理。 ( 3)加强各类活动的平衡管理。 4. 及时进行教育活动中的信息反馈。 (三)教研工作的管理 1. 教研组的管理。 ( 1)教研组的管理任务。( 2)教研组的管理功能。 2. 教研活动的管理。 ( 1)以实际问题确定活动主题。 ( 2)以教研主题带动业务学习。 ( 3)以学习活动促进主题研究。 ( 4)以研究成果完善教育工作。
二、园所一日生活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管理对策? 1. 动态活动与静态活动的交替。园所的一日活动安排, 应该充分考虑儿童好动和需要活动的特点,要保证儿童一天的活动量,既要有静态的活动安排,又要有动态的活动安排,还要做出动静交替的安排,并在时间上予以保证。管理者要注意防止因教育观念、教育条件的限制而产生的动态活动与静态活动安排的比例失调现象。 2. 户内活动与户外活动的交替。一日作息制度除了要安排好户内的教育活动之外,还应该保证儿童一天大约两小时户外活动的时间,并合理地安排户外活动的内容, 使户内活动与户外活动交替进行。 3. 正规活动与非正规活动的交替。 在园所的教育活动中,儿童面对的学习活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正规的学习活动,另一种是非正规的的学习活动。这两种活 动对儿童的发展都是不可缺少的。所以,在一日生活作息制度的安排上,不仅要保证正规的学习活动,还 要保证非正规的学习活动。 4. 集体活动与个体活动的交替。园所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一般有集体活动、分单位的活动形式; 个体活动 一般是以儿童个人以及自由选择的活动形式。这三种形式是园所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对儿童的的发展具有不同的教育功能。管理者应该通过一日生活作息制度的管理,确保三种 活动形式的教育地位,并根据儿童的不同年龄和教育需要,将三种活动形式合理编排在一日生活作息制度 之中,以保证其运用的交替性。
三、分析教育活动室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管理对策。 教育活动室存在的管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1,教育活动室的形式化。这是当前园所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第二,教育活动室的简陋化。形式化必然带来简陋化,活动室缺乏教育主题,缺乏基本的活动材料和学习环境。第三,教育活动室的低值化。主要表现在活动内容的开发不力,活动内容的枯竭,直接导致活动室的利用率不高,活动室的教育价值难以
体现。对教育活动室的管理, 管理者主要应该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管理工作。 1. 强化教育活动室的环境管理。
教育活动室的管理,首先应该从活动室的环境创设开始,而经费的投入则是建构活动室的重要基础。 2. 加强教育活动室的主题开发。教育活动室的主题开发室教育活动室管理的核心问题,教育活动室能否得以存在和继续发展的关键就取决于活动室的教育主题的开发及其管理的成就。 3. 提高教育活动室的利用率。教育活动室是园所的重要教育资源,使其充分发挥教育的价值,这是活动是管理过程中应该认真思考和必须解决的问题。对活动室的管理具体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加强管理的计划性,通过制度安排、人员安排、内容安排、程序安排等多种管理方法保证活动室的充分使用。二是要加强管理的调控性,通过对活动室使用情况的检查、调整和研究,保证活动室的合理使用。
四、阐述园所教育资料与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管理内容。 为宝贵的管理资源,对以后的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教育资料与档案的管理属于信息管理,根据信息管理的基本方法,管理者应该对有关的资料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工作。 1. 收集与积累 。为了能有效进行资料的收集工作,管理者首先要形成建立教育资料的工作制度,如果没有必要的制度保证,教育资料的收集工作就难以起步。其次,要做到及时的收集资料, 有系统的收集资料, 要有专人负责收集全园性的教育工作资料和汇总各系统所收集的资料。
2. 分析与筛选 。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应该对所有的资料加以分析和整理。为了确保资料的教育价值,必须除去没有保存价值的资料。 3. 分类与编号 。对需要保存的教育资料应该加以分类,对分类的资料和档案进行编号,然后按照不同类别装订成册。对成册的教育资料和档案再按照系列的编号系统进行编号。 4. 存档与提取。 对已成册编号的教育资料与档案,还需建立相应的目录,并予以存档。存档的形式一般有两中方式:一是仓库储存,即柜式储存。二是电脑储存,即将需要保存的资料和档案进行电脑储存,这是现代化的储存方式。管理者可以根据资料储存的内容和要求,有针对性的选择相应的储存方式。资料存档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在以后的管理过程中能够及时的提取资料,使储存的资料能够产生新的管理价值。所以,资料的存档工作应该立足于日后的有效提取。
五、简述园所教育材料与教育设施的管理环节。 教育材料与教育设施的管理,对园所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管理者应该加强以下工作环节的管理。 1. 购置环节。 2. 使用环节。 3. 储存环节。
六、简述园所教研组的管理任务与管理功能。 教研组的管理任务有三个方面: 第1, 组织业务学习。 第二,
开展交流活动。第三,进行教育研究。教研组的管理功能:第1,强化教研组的组织功能。第二,强化教研组的协调功能。第三,强化教研组的研究功能。
七、分析园所教研活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管理对策。 教研活动是教研组的核心工作,他对于教师的培养
和教养质量的提高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管理者要抓好以下环节: 1. 以实际问题确定活动主题。确定一个好的教研主题是教研活动管理的首要条件,而教研活动的主题应该来自园所教育的实际工作,管理者应该引导教师根据所发现的实践问题或疑难课题来确立教研的主题,并通过实践探索或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不断提高保教工作的质量。 2. 以教研主题带动业务学习,教研主题确立之后 应该根据该主题的研究需要,为教师提供有关的学习信息,指导教师收集有关的学习资料,及时地组织教师进行统的学习,并组织专题的学习讨论,以明确研究的方向。 3. 以学习活动促进主题研究。在学习活动的基础上,为主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信息依据,并进一步明确主题研究的思路。在研究过程中,管理者应该为教师提供良好的研究氛围和研究条件, 鼓励教师的思考的创造精神, 使教师在对教育实践的研究过程中, 不断提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以研究成果完善教育工作。在教研活动的管理过程中,其研究成果的显现不是管理者的最终目的,也不应该把研究成果束之高阁,而是应该将研究成果逐步推广,或者进延伸研究,进一步推进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13、分析园所教研活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管理对策。 答: 1. 以实际问题确定活动主题:园所的教研活动必须有明确的主题,确立一个好的教研主题是教研活动管理的首要条件。而教研活动的主题应该来自园所教育的实际工作,管理者应该引导教师根据所发现的实践问题或疑难课题来确立教研的主题,并通过实践探索或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种研究主题强调的是实践性和针对性,力图通过研究来改进
工作,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从而不断提高保教工作的质量。 2. 以教研主题带动业务学习:教研主题确立之后,应该根据该主题的研究需要,为教师提供有关的学习信息,指导教师收集有关的学习资料,及时地
组织教师进行系统的学习,并组织专题的学习讨论,以明确研究方向。 3. 以学习活动促进主题研究在学习活动的基础上,为主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信息依据,并进一步明确主题研究的思路。在研究过程中,管理者应该为教师提供良好的研究氛围和研究条件,鼓励教师的思考和创新精神,使教师在对教育实践的研究过程中,不断提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以研究成果完善教育工作:在教研活动中,其研究成果的显著不是管理的最终目的,也不应该把研究成果束之高阁,而是应该将研究成果逐步推广,或者进行伸研究,进一步推进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14、简述班级工作管理的含义与意义。 答: 含义 ( 1)班级管理主要是由教师去直接实施,教师就是班级工作的管理者。 (2)班级管理的方式不同于一般的教育方式,班级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实施和调整等管理手段进行运作的过程。 ( 3)班级管理的对象涉及园所的人、财、物、时间、空间和信息等各方面的因
素。( 4)班级管理是一种实现目标的活动过程,其最终的目的是通过实现管理目标而完成教育任务。 意义
( 1)有利于班级教育工作的有序进行。 (2)有利于教师教育工作水平的提高。 (3)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 15、简述班级工作管理的基本任务。 答: 1. 建立班级工作的管理系统。 ( 1)建立班级工作的常规制度( 2) 建立班级工作的组织形式( 3)建立班级工作的运行秩序。 2. 加强班级教育环境的管理( 1)班级教育环 境的创设目标与管理( 2)加强班级物质环境与空间的设计与管理( 3)加强班级精神环境的创设与管理。
16、阐述班级教育环境的创设与管理对策 答: 班级教育环境的管理开始于教育环境的创设,而班级教育环境的创设的目的是为了让儿童产生预期的教育行为,从而促进幼儿发展。班级教育环境创设的目标借鉴布罗非、 古得和内得勒提出的目标, 第1, 能关注幼儿的健康和安全。 第二能经常保持与成人的联系。 第三, 有积极的情绪氛围,促进幼儿自信心的发展。第四,能满足幼儿的需要。第五,教师对幼儿的行为有适当的反映。第六,对幼儿的限制减少到最低限度,以鼓励幼儿的探索行为。第七,帮助幼儿确认和预测事情的结果。第八,能为幼儿提供各种不同的具有意义的文化经验。第九,安排丰富的游戏材料和设备,促进幼儿动作技能的发展。第十,应该与幼儿的发展水平相符合。第十一,应该由负责计划和制定教育目标的管理者规划和设计环境。班级教育环境的创设与管理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教育环境与儿童行为的协调方 面,也就是说,教师通过班级教育环境的创设与管理,使儿童产生预期的教育行为。教师主要应该通过对各种教育环境因素的协调来调整儿童的行为,从而通过教育环境的管理促进儿童的发展。班级教育环境的管理包括教室环境的布置与管理、儿童生活环境的创设与管理、教育活动环境的创设与管理、区角活动环境的创设与管理等。
17、阐述正确处理班级工作管理的各种关系的基本内容。 答:第1,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从园所管理的角度,教师是被管理者;从班级管理的角度,教师又是管理者,教师要处理好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首先,教师要能够及时地转变管理角色,明确自己的角色身份,承担自己的管理职责。其次,教师还应该站在管理者的角度正确处理与儿童的关系。第二,教育工作于管理工作的关系。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应该注意区分教育工作与管理工作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尽管教育工作与管理工作不可分,但是教育工作不能替代管理工作,教育工作的完成不能没有管理工作的支撑,因为管理工作是为教育工作服务的。第三, 班级管理与园所管理的关系。教师主要是从事班级管理工作的,各个班级的管理工作也有相对的独立性。但是,对班级工作的管理又不能与园所管理相脱离。所以,教师应该在园所管理的大系统中开展班级的管理工作,并注意调整两者之间的关系,保持两者之间的平衡关系。
18、结合班级工作管理的实际论述班级工作管理的基本原则。 答: 1. 全面管理原则。全面性管理是指以儿童为中心,对与儿童发展有关的各方面的教育工作所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的工作过程。 2. 差异管理原则。班级儿童的发展千差万别,教师应该根据儿童的差异和不同的发展需求,精心设计教育管理的工作环节,使每个儿童在原有的水平上都得到发展。 3. 安全管理原则。安全管理一是要确保儿童的生理安全;二是要提供儿童心理安全的基本环境。 4. 效能管理原则。效能管理原则就是要求教师在班级管理中,以最少的人力、物力和时空资源,尽可能地让每个儿童都获得发展的空间。
19、阐述园所家长工作管理的意义与管理任务。 答: 意义 1. 有利于家长对园所教育管理工作的支持。 2.
有利于教师管理工作能力的提高。 3. 有利于教师的因材施教 4. 有利于教师职业角色的强化。 任务 :1. 确立家长工作的管理目标。 2. 建立家长工作管理的组织系统。 3. 形成家长工作的管理制度。 4. 完善家长参与的管理对策。
20、根据园所家长工作管理的任务与内容的基本观点,分析园所家长工作管理的问题及其管理对策。 答:
内容 1. 家长委员会的管理。 园所家长工作的管理是以家长委员会的组织委基础的, 家长委员会的建立于管理是家长工作管理的组织保障,也是家长工作管理的首要内容。所以,园所家长工作的管理应该始终以家长委员会的构建与完善作为家长工作管理的重要内容。 2. 家长学校的管理。家长学校是近年来创造出来的一种家长工作的形式,它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家长育儿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作用。对家长学校的管理要克服家长学校的形式化,要努力强化家长学校的教育功能,要加强家长学校培训工作的计划性与针对性。 3. 个别家长的沟通与管理。园所的每个儿童都来自不同的家庭,他们的发展水平、个性行为都带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他们的发展起点与发展速度都不相同, 他们的父母更是各具特点, 尤其是在教育观念、教养方式、教育行为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性。所以园所家长工作的管理,不能千篇一律,应该在整体家长工作管理的基础上,注重家长工作的个别沟通与管理,通过多种形式与多种方法来满足不同家长的教育需求。 4. 群体家长工作的管理。群体家长的管理工作一般需要一定的人力、经费和场地,这就需要园所行政的支持。对园所与班级的家长工作进行协调管理,充分调动家长的教育积极性,并利用群体家长的力量共同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
第七章
名词解释
1(1 、 1) 型管理: 也称贫乏挂理或无序管理。这类领导类型只是用最小的努力去完成所必须做的工作,对员工的关心也只限于维持组织避免破裂,这是一种低水平的管理。
2.( 1、9)型管理 :又称娱乐型管理或 ?乡村俱乐部 ?型管理。这类领导比较关心员工,
注意满足员工的要求,使组织处于一种友(好舒适的气氛中,认为只要员工心情愉悦,生产也就自然能跟上去,这是一种片面的领导方式,应该加强对生产的具体领导。
3.( 9、1)型管理 :又称任务型管理。这类领导只注重生产任务的完成,不关心人的因素, 对安排好的工作和任务,只要求下属与员工服从照办。这类管理挫伤了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4.(5 、5) 型管理 :又称中间型管理或一般管理。这类领导对生产工作的关心和对员工的
关心均处于中间状态,并力图维持两者之间的平衡,以求得平稳居中的局面。这是一种不高不低只能保持现状的领导方式。
5.( 9、9)型管理 :又称团队管理或集体精神管理。这类领导对生产工作的关心和对员工的关心都处于最高水平,领导和员工互相尊重,目标一致,这类领导是一种理想型、高效率的领导方式。
6.职位: 指上级授予的职务与相应的地位,是组织授予的权力。
7、影响力 :是指能有效地改变他人思想或行为的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可以通过一种感召力、感染力来影响他人。这种力量是成功管理的基础。
简述题
一、简述对领导含义的理解? 许多社会科学家都把 ?领导?这个概念纳入到自己的研究范畴皮,除了管理学外,还有政治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都将其作为本学科的研究对象。由于研究者不同的研究视角,因
而对?领导?所下的定义不尽相同。从人们不同的理解中,概括起来大致有一下三种观点: 1. 活动论。 这种观点认为领导是一种活动,是领导者在一定的组织或团体内,统领和指引组织成员实现一定目标的社会管理活动。 2. 影响论。 这派观点认为领导实际上是一种应先里,是领导者通过自身的品德、学识、能力等条件,对下属所产生的一种感染力与吸引力,使下属自觉地位组织或团体的目标而努力工作。 3. 要素论 。这派观点认为领导是有权力、责任、服务等三种要素所组成的统一体。权力是领导完成组织任务的基本条件;责任是领导为完成任务所承担的义务;服务是领导为完成任务为下属提供的支持活动。领导者只有有效地行使权力,勇于承担责任,善于提供服务,才能有效发挥领导作用。上述各种观点都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领导的基本含义,概括起来可以看到:所谓领导,就是指领导者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力和承担自己的责任,并为下属提供优质服务,从而促使下属完成组织目标的过程。
二、领导行为所具有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1. 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共同参与的组织活动。 2. 领导者有意识地对被领导者施加影响的活动过程; 3. 领导行为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 4. 领导行为的形式通常是个体性征的表达。对领导行为特征的研究与调整,有利于领导者形象的完善,有利于领导水平的提高。
三、简述领导与管理的关系? 领导与管理虽然都是指在权威的指导下系统而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但这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在概念上把领导与管理完全等同是不妥的,与领导相比,管理 的概念显得更加宽泛;而领导是专指人对人的关系,是上级有意识地影响下级行为而完成既定任务的活动 过程。在领导体系中人与人的关系方面,领导者的角色身份是相对稳定的,其强调的是领导者对被领导者 的影响活动。而管理体系中的人,其管理角色的身份都是相对的,每一个人都是决策者、管理者和操作者的统一。 在管理组织中, 每一个成员都是平等的, 都是组织的主人, 对组织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同等的责任。由于管理体系有其相对的分工,要求不同的人在管理系统中充当不同的角色,而且强调不同角色的人应该具备特定的角色意识,病对组织的存在发展承担不同的责任。由此可见,领导与管理既有联系和重叠,又有差异和区别。领导是对领导者而言,管理师对组织成员而言。领导与管理的过程、范围和形式也都有不同的特点,但是,领导与管理之间又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对领导者的行为活动进行研究而形成的领导理论,对领导者完成管理目标,不断提孤傲领导者的管理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领导要素理论提出领导的要素有哪些方面? 1. 领导者:这里是指领导者自己的价值系统,他对下属的信任程度、他的领导倾向以及他对环境的认识等。 2。被领导者:指被领导者的独立性和依赖性,他们对参与决策的兴趣和决策承担责任的程度,他们对组织目标的理解程度和一致程度,他们的知识经验等。 3.环境:指组织中的传统、群体的有效性,决策问题的性质以及时间状况等。
五、分析领导品格特质理论对完善园所领导形象的意义与启示? 有许多行为科学家认为,成功的领导取决
于领导本人的品格特征、 价值系统和生活方式, 学者们提出领导者影具备特殊品格, 如有良心、 精力充沛、智力超群、可靠、勇敢、有责任心、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力求革新进步、有理想、正直、果断、知识丰富、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反应敏锐、组织能力强等有的学者还力图从一系列的品格中过滤出关键的要素。品格特质理论的研究说明了领导者的品格要素与有效管理的密切关系,也为选拔管理人才,完善领导者的管理形象提供了极其有益的参照。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领导者品格要素的形成及其对管理的实际作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有不少学者认为,要给成功的领导者规定统一的品格是不可能的厄,斯托格斯通过对 19个成功领导者进行研究得出的基本看法是:拥有基本品格的人比不具备这些品格的人更有可能成为成功的领导者, 但是品格并不一定能够保证领导者事业的成功, 因为领导者事业的成功还取决于其他方面的因素, 也取决于品格要素在复杂背景关系下的综合语动态效应。
六、分析领导行为的连续统一体理论对园所领导行为方式选择的启示? 美国学者坦南鲍姆和斯米特在对领导方式的研究中提出,要找出一个普遍的、适用于任何领导的很好方式是做不到的,但是,可以选出适应于某种情景的相对可行的领导方式,而指一理论就是着重研究领导者的参与模式以及选择的策略。他们认为,领导行为方式的选择,可以从不同的模式中进行,而这些模式都包括两个极端方式以及中间方式,从而构成连续统一体。领导方式连续统一体的一端是独裁的领导方式,领导者只是以工作任务为重,运用他的权力做出决策并向下级宣布,下级没有自由发挥的余地。另一端是民主的领导方式,领导者注重考虑与下属的关系,决策时只是规定一时的限度,在这个限度内下属可以自由发表意见,甚至采取表决的办法, 依多数的意见作出决策。在这两级之间,从一端到另一端领导者行使的个人职权越来越小,下属的自由区域则越来越大。在不同的情况下,领导者采取统一连续体中的某一种领导行为方式都可能是适当的厄。究竟采取哪一种领导方式,这通常与领导者的领导作风有关。
七、分析情景理论对园所领导对提高园所管理效率的意义与启示? 有些学者认为领导者的成败虽然与其自身的品格特质以及领导的方式行为有关,但是决定领导这成败的更为重要的因素则是环境,费德勒和休斯
等学者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成为情景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影响领导者成败的情景因素很多,包括本单位的历史情况,前任领导政策工作现状,本单位所处的周围环境,本 单位工作上的特殊需要等,所有的这些因素,都可以统称为环境变数。一是因果变数,二是干涉变数,三是产出变数除此之外还有三个因素对领导者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 (一)工作结构。不同的工作有不同的工作规格和结构。由于各种工作的复杂性和工作程度的不同, 其中的差异性也很大, 这些因素的变化或不同特点会直接影响领导者的工作成效。
(二)工作交往。由于各组织工作关系的不同特点,决定了各个组织成员之间交往关系的不同方式。 ( 三)
工作时间。工作总是受到时间的控制,所以,时间也就成了影响领导者工作的又一个变动因素。领导者有时需要在紧急情况下立即做出决策,而有时却又有充分的时间来讨论如何制定决策的问题,因此,时间经常会成为领导者难以把握的环境变数。总之,情景理论要求领导者为了提高领导效率,要关注各种各样的环境变数,应该具有随环境而应变的能力。然而领导者的应变能力是不同的,有的领导只能适应某种工作方式,有的领导者则善于改变领导行为去适应各种工作环境。所以,在领导与环境的关系中,领导者不仅要了解自己最适宜哪种工作环境, 而且处在另一种工作环境时, 既要注意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去适应环境, 也要注意改变环境中的某些因素,因为领导者的成功是建立在对各种环境变数把握的基础之上的
八、分析管理方格理论对完善园所领导行为的意义与启示? 管理方格理论又称管理坐标理论。 1964 年,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心理学教授布莱克和莫顿提出的管理方格法将领导对生产工作的关心和对人的关心永坐标图来表示。其中横坐标 X 表示对生产工作的关心,纵坐标 Y 表示对员工的关心,纵、横各行从低到高都分为九等,纵横交错,形成 81 格。在坐标图中,可以标出五种典型的领导方式。第1, (1 、1) 型管理, 也称贫乏挂理或无序管理。这类领导类型只是用最小的努力去完成所必须做的工作,对员工的关心也只限于维持组织避免破裂,这是一种低水平的管理。第二, ( 1、9)型管理,又称娱乐型管理或 ?乡村俱乐部? 型管理。这类领导比较关心员工,注意满足员工的要求,使组织处于一种友(好舒适的气氛中,认为只要员工心情愉悦,生产也就自然能跟上去,这是一种片面的领导方式,应该加强对生产的具体领导。第三,
( 9、 1)型管理,又称任务型管理。这类领导只注重生产任务的完成,不关心人的因素,对安排好的工作和任务,只要求下属与员工服从照办。这类管理挫伤了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第四, (5 、5) 型管理,又称中间型管理或一般管理。这类领导对生产工作的关心和对员工的关心均处于中间状态,并力图维持两者
之间的平衡,以求得平稳居中的局面。这是一种不高不低只能保持现状的领导方式。第五, ( 9、9)型管理,又称团队管理或集体精神管理。这类领导对生产工作的关心和对员工的关心都处于最高水平,领导和
员工互相尊重,目标一致,这类领导是一种理想型、高效率的领导方式。管理坐标理论之所以受到普遍的
重视,这是因为它提供了一种分析领导管理水平并能明确改善领导行为的简明模式。通过运用这个模式, 各个领导者都可以对自己的领导行为进行反省,判明自己的领导方式属于哪一种类型,并通过集体讨论确定各部门领导的管理特征,以此确立领导行为的具体目标。
九、权力影响力通过哪些因素起作用? 答: 1、传统因素。人们对领导有一种带有传统意义上的信服感和服从感,认为是领导就具有权威,就代表真理。 2、职位因素。职位是指上级授予的职务与相应的地位, 是组织授予的权力,由于这种权力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可以决定下属的命运,从而使下属产生一种敬畏感。所以,原所长的职位因素对员工来说,也会成为一种重要的影响力。 3、资历因素。一个在幼教界很有名的园所长,一个具有高级职称的园所长,一个具有较高学历的园所长,都可能对员工产生一定的影响力。
十、非权力影响力主要有哪几方面的因素构成? 答: 1. 品格因素。如果一个领导者正直公道、言行一致, 以身作则、关心他人、严于律己、就会有一种无形而又巨大的感染力,很容易使员工产生亲近感。在管理过程中,这种积极的心理效应是员工自觉地服从园所长领导的重要心理基础。 2、才能因素。一个有较强决策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的领导能使员工产生一种信任感和敬佩感,从而在任何情况下都愿意与自己的领导同甘共苦。原所长对员工影响力的大小,往往取决于园所长的管理才能,园所长的管理才能是其
影响力作用发挥的能力基础。 3、知识因素。因为知识本身就是一种力量,人的才能又是与知识密切相关的。所以园所长必须加强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建立广泛的学习兴趣,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这是形成影响力的知识基础。 4、情感因素。领导者影响力作用的发挥通常是以一定的情感因素为基础的,作为园所长要充分注意调节自己的情感流露,因为园所长的情绪都会对周围的员工产生较大的影响力。
十一、分析领导影响力理论对提高园所管理成效的借鉴意义与启示? 答:园所管理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良好的物质条件,规范的调理制度,高素质的员工队伍,还取决于园所长的领导影响力作用的有效发挥,并通过影响力的作用营造一种良好的管理氛围,形成组织内部的凝聚力,使全体员工在共同认可的价值准则引导下达成共识,这就需要园所长自觉地运用领导影响力,有效地发挥领导的影响力作用。 (一)正确运用权力影响力建立管理秩序。有效管理必须建立管理之势,管理之序,这就要求园所长依靠领导者的 力影响力,正确地运用权力影响力来建立管理秩序、建立管理权威、形成管理态势。如果园所长放弃领导的权力影响力,把自己混同于一个普通的员工,那么,整个园所就难以建立正常的管理秩序,就容易产生纪律松懈,放任自流的想象,从而阻碍了园所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所以,园所领导者应该善于运用自己的权力影响力来建立起管理权威,否则园所的管理就会处于无序状态。 (二)充分运用非权力影响力形成良好的管理氛围。在园所管理过程中,园所领导除了正确利用权力影响力之外,还必须充分利用非权力影响力,依靠领导者本人的品质、才能、情感等因素,对员工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非权力影响力因素的有效介入,会对员工产生一种特殊的魅力和凝聚作用。所以,能善于运用非权力影响力的园所领导,对员工往往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并使员工愿意在他的领导下安于工作,乐于工作。因此,非权力影响力的充分运用有助于良好管理氛围的建立,并从根本上提高园所管理的效果。所以,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园所领导要注意充分发挥自身的非权力影响力的作用,同时还要注意使这两种权力影响力共同发挥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管理思想、管理意图更好地为员工所接受,并内化为员工的自觉行为,从而进入园所管理的细想境界。
十二、 美国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中心负责人利克特八管理形态或领导方式归纳哪四种类型? 答: 第1类似利用性的命令方式;第二类是温和式的命令方式;第三类是协调性的咨询方式;第四类是民主性的参与方
式。
十三、 利克特在领导方式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哪些相应的领导原则? 答:第1、相互支持原则。即领导应支持下属实现其目标的行动,以此激发下属对上司采取合作态度,支持组织目标的实现。第二:
团体决定原则。即决策和管理都以团体行动的方式进行,在这里,领导层是一个团体,中、下层同样是团
体,各种问题都通过集体讨论,进行集体管理,增强对团体的忠心。第三:高标准要求原则。即制定标准的业务指标。就业、晋升、工资提高等都取决于高目标
第九部分
名词解释
1.教育行政 :即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职能部门,依据国家法律、宪法和政府的行政指令对教育领域进行的领导和管理。
2.教育行政体制: 指的是国家宏观教育的管理体制 , 它要解决的是国家机关管理教育的问题 , 主要包括国家对整个教育的宏观的办学体制 , 国家对各级各类教育的管理体制 .
3.分权制 :指下级机关和地方政府在其管理范围内有完全的独立权力,中央政府对其权限内的事项不加干
预。
4.集权制: 指行政权力集中于中央政府或上级机关,其下属地方政府和下级机关没有或很少有自主权,一切措施都必须由中央制定的法令和指示为准。
解答论述
1.如何理解教育行政是国家教育职能的表现形式 ?教育行政是国家教育职能的表现形式,具有政治性和教育专业性的特点。由于教育行政是国家行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政权直接联系,因而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同时教育行政又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教育行政要遵循教育规律对教育事业进行专业化管理,使教育这项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能更好的实现预期目的。教育行政是政治化与专业化的统一,政治性寓于教育专业性之中,并通过教育专业性活动而得到体现,这也表明行政管理的两重性特点。
2.教育行政职能的含义。 指教育行政系统或组织所具有的职责、功能和作用。
教育行政的职能或作用实际上意味着教育行政字体对行政客体的作用。教育行政作用可划分为:权利限制
3.简述教育行政在权利方面的限制作用和在非权力方面的促进作用? 这是指
行政主题根据法律规定,对行政客体或限制其行为或要求承担一定义务等权利作用。行政主客体之间为权
利支配关系和领导控制作用。具有权威性和限制约束性。如 : 举办幼儿园必须登记注册。后者指教育行政主题对行政客体在教育工作给予技术上、专业上的指导和建议,或者给予经费补助。主要包括教育督导,
教育经费拨发、提供师资培训或信息服务等。
4.为什么说教育行政体制是教育行政的中心问题? 管理的三方面基本职能即计划、组织、控制,均须通过体制即通过组织结构设置及职责划分等活动方式来体现。教育行政体制从静态意义上是指教育管理的组织体系,从动态意义上又是指一种运动机制,二者构成了一个统一体教育行政体制所要解决的是国家、地方及各级各类学校领导和管理教育事业的根本制度问题,围绕这一制度必然要涉及领导权利分配,机构设置等事项。其次,教育行政体制是国家管理本国教育事业的制度化途径,他对于教育事业是发展、行政效率的提高起着决定性作用,教育行政正是通过体制来行驶行政职能,实现对国家教育事业的管理。
5.对中央集权的教育行政体制与地方分权的教育行政体制进行比较分析。 中央集权的教育体制的优点 : 有利于统筹全局,规划教育事业的发展;便于调节各地教育事业的不平衡,有利于统一办教育的标准, 保证全国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 便于集中力量办大事。 不足: 教育行政统的郭过死, 缺乏弹性,不利于因地制宜发展教育,决策容易脱离实际,也常常会束缚下级机关办教育的积极性、创造性致使教育行政管理缺乏生机和活力。父权制长处在于有利于从各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教育事业, 使之与当地社会经济紧密结合,协调发展;有利于调动地方各级政府办教育的积极性,发挥创造性;可结合当地实际进行教育改革,规划教育发展,形成各地的办学特色。不足:权利过于分散,会导致对教育事业的领导与管理出现政令不统一,造成教育行政的整体功能难以发挥;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必将造成各地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及教育质量上的差异,从而加大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和差距。
6.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我国幼教事业的发展方针是怎样理解的? 我国幼教事业展方针是 ?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多渠道多形式发展幼教事业? ,要使这一方针较好的得到贯彻实施, 就要不断深化办学体制改革。一、鼓励多种办园形式,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发展幼教事业,特别要发展多种形式的民办园,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深入实践和研究探索的基础上,建立相关的扶持政
策。二、推动社会力量特别是企事业部门办园的转型,实现社会、个人、国家合理分担教育的投资机制。
三、研究新形式下的新问题, 为事业发展特别是多种新的办园类型如民办园体改园等出台相应的制度规范, 如产权、收费、园所法人地位等,理顺职责权限,引导办园方向。
7.我园幼儿教育管理体制是怎样的?如何理解这一管理体制的基本含义? ?地
方负责,分级管理和有关部门分工负责’既是我国幼教行政管理体制又是幼教事业管理的基本原则。基本
含义是: 1. 政府负责,幼教事业管理地方化。 2. 分级管理,教育部门发挥主管主导作用。 3. 分工负责,幼
教事业管理社会化。
8.从目前问题的分析谈深化幼教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要点? 分析起来,现行幼教管理的不完善较突出的表现为: 1. 条块分割, 各自为政, 未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 2. 教育行政职能窄化。
3. 投资渠道限于政府办学的单一渠道资源未得到统筹调配。 4. 办园形式仍以正规的全日、寄宿为主,托幼机构关门办园,服务意识欠缺。要点: 1. 政府简政放权,转变职能,理顺关系。 2。改革办学体制,实现幼教筹资渠道多元化。 3. 发展社区教育,建立社会整体协调系统。
9.国家为何讲幼教社会化,发展社区教育作为今后一个阶段幼教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社区教育 幼教社会化、社区化是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回顾我国幼教事业发展历程,自新
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幼教事业发展走了一条注重依据各地方实际,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兴办幼教机构和组织,注重发挥人民群众和群众组织的作用,宣传、倡导、动员推动学前教育兴旺发展的道路,表明我国幼教事业发展具有社会性、地方性、群众性的特点。
10.探索幼教社会化管理模式,强化社区功能,对于幼教事业发展和转变政府职
能的意义是怎样的? 社区是幼儿教育的生存环境,也是其发展背景,是幼教管理活动中最基本的现实,因而需要认识幼儿教育的特殊性,认真研究探索有别于义务教育的管理模式,幼儿教育的发展要走出垂直体 系,走出单纯就教育系统自身的角度进行行业化管理的模式,建立起以社区为依托的社会、教育机构、家庭一体化的体系,实现 ?政府统筹,社会参与,主动服务? 。要建立幼儿教育的社会协调体系,政府重视
是关键,同时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专业指导,重视发挥社会协调功能,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要积极配合, 广泛参与管理。
第十部分名词解释
教育法规: 是关于教育的法规,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在狭义上,教育法规指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关于教育的规范性文件,即教育法律。广义上,教育法规指国家立法机关和其他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关于教育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教育法规体系: 是指教育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根据法学原理, 按照一定的原则组成一个互相协调、完整统一的整体,即教育法的法规体系。
教育行政管理: 指国家各级教育行政机关对教育地管理活动。
学前教育法规: 是关于学前教育的法律法规,是从事学前教育活动所必须遵守的法律准则,是整个教育法规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教育行政执法: 是指国家有关行政机关及其所属工作人员,在现实生活中实施教育法规的活动,是有关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按照法定职权和程序所采取的直接影响公民、社会组织或其他社会力量有关教育的权利与义务,或对其教育权利与义务的行使和履行进行监督的具体行政行为。
教育政策 : 是国家、政党为了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路线和教育任务,根据当前的情况和历史条件制定的关于教育的具体行为准则。
简答题
教育法规的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 纵向结构:教育基本法律、教育单行法律、教育行政法规、地方性教育法规、教育规章。横向结构: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学位、教师。
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的联系和区别: 从联系上说,我国的政治体制决定了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在本质上是 一致的, 都代表和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在教育方面的利益。 教育政策对教育法规的制定和实施起指导作用, 而教育法规是教育政策的具体化、条文化、定型化,是保证教育政策贯彻执行的有效形式。从区别上说教
育政策是由党中央和中央政府所授权的部门或地方政府制定,一般不具有法的条文化的严格形式,具有指
导性,其实施主要靠宣传教育和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组织工作,靠党纪、政纪加以约束。教育法规是由宪法、法律规定的有权制定法规的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的,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普遍约束力。教育法规比教育政策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其制定、修改和废除都需要经过法律规定的程序。
教育行政执法的特征 : 1. 教育行政执法是一种具有国家意志性的活动; 2. 教育行政执法是一种具有法律性
的活动; 3. 教育行政执法是一种具有强制性的活动; 4 教育行政执法是一种具有单方权威性的活动; 5 教育行政执法具有主动性特征; 6. 教育行政执法具有执法主体多元性的特征;
教育行政执法的内容: 1. 推行教育法规的实施。 2. 对遵守教育法规状况进行检查和监督。 3. 进行教育行政司法。
我国教育法体系中有关学前教育的法律法规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关于学前教育的条款; 2. 《中
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教育法律中关于学前教育的条款;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护法》 《残疾人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等其他法律中关于学前教育的规定; 4. 《幼儿园管理条例》 《残疾人教育条例》
《社会力量办学条例》 《教师资格条例》 等教育行政法规中关于学前教育的规定; 5. 《幼儿园工作规程》 《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制度》 《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国家教育委员 会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等学前教育规章; 6. 其他法律法规的相关条款和地方性法律法规。
加强学前教育法制建设的意义与途径: 意义:1. 加强学前教育法制建设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2. 加强学前教育法制建设是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 3. 加强学前教育法制建设是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法规的需要。 途径 ;1. 加强学前教育法规的普及力度,推动社会各方自觉守法、维法。 2. 加强学前教育执法力度,
推动政府依法治教。 3 加强学前教育执法的监督力度, 推动良好法制环境建设。 4. 加强学前教育立法研究, 推动学前教育立法。
教育法规与教育行政管理的关系: 学前教育行政管理主要指学前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学前教育的管理,包括各种管理活动,其中主要的一种活动就是学前教育行政执法。同时,从实现依法执教的需要来看,学前教育行政管理也应把学前教育法规的实施作为其主要的职能和基本活动来加以落实,这就必然需要教育行政执法。只有充分做好学前教育行政执法,学前教育行政机关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才能做到依法行政,才能做到行政合法,最终也才能实现法治。
第十一部分
名词解释
1.教育规划: 又称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这是指国家各级政府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以社会提
供的现实条件为基础, 为促进国家和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教育事业的发展目标、 规模、速度,以及实现的步骤、措施等所作的部署、设计和安排。
2.学前教育规划: 是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对幼儿事业的发展规模、速度、质量等方面所作的有目的、有条理的部署和安排,制定了今后一段时期幼教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任务及实施的措施步骤。
3.教育预测: 是以教育现象为预测对象,根据教育发展的规律,采用科学预测的原理和方法,对教育发展的前景、趋势或倾向作出科学的估计。 教育预测是教育规划的前提和基础。
4.国家规划: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所制定的全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蓝图地方教育规划:依据国家总体规划和本地区特点所制定的地区性幼儿教育发展的具体规划。填空
《全国幼儿教育事业九五规划》是第1个国家学前教育的正式规划。学前教育规划的表述形式通常有两部分组成:文字部分和图表部分。
《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 ?实施素质教育要从幼儿抓起? 简答
1.学前教育规划的特点: 1. 导向性。 2. 预见性。 3. 客观性。 4. 系统性、综合性。
2.学前教育规划的分类: 1、按规划对象的时间, 可以有长期教育规划, 中期教育规划和短期教育规划。 2、按规划对象得范围,可以分为国家规划和地方规划。 3、按规划对象结构层次,教育规划可以分成基础教
育发展规划、职业技术教育事业规划、成人教育事业规划、幼教事业发展规划等。从规划的内容角度,又可以分为综合的教育规划与单项的教育规划。
3.教育规划对促进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作用 : 1、教育规划有助于教育发展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相互 协调。 2、教育规划有助于教育发展的连续性和促进教育行政科学化。 3、教育规划是对教育事业统筹调控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充分发挥有限教育资源的功用。
4.制定教育规划需要研究分析哪些相关因素: 1、经济因素。 2、人口因素。 3、社会政治因素和文化因素。
5.编制学前教育规划的基本原则 :1、学前教育发展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 2、学前教育发展与国民教育整体发展相协调的原则。 3、学前教育规模与质量相互协调的原则。 4、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6.学前教育规划编制的一般方法步骤: 1、信息的收集与分析。 2、规划目标的确定。 3、拟定并选择实施方案。 4、决策实施。
7.如何使学前教育规划切实得到贯彻执行: 1、进行规划的宣传教育工作。 2、建立目标责任制,注重组织制度的落实。 3、加强监控督导。 4、总结规划完成情况。
8.学前教育规划的内容主要有第十二部分
名词解释
几部分构成: 1、现状概述。 2、教育规划目标。 3、实现目标的保障措施。
1 教育督导 :是一种教育行政监控的职能活动,指各级政府授权的教育督导机构和人员,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遵循督导工作的原则和要求,对下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机构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视察,监督,评价与指导,并向同级和上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反馈有关教育工作信息,提出建议, 为政府的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一系列教育管理活动。
2.学前教育督导: 是教育督导的有机构成部分,是对 0-6 岁入学前儿童为教育对象的教育机构及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督、指导、也是目前我国管理幼儿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
3.监督职能: 这是指有各级人民政府授权的教育督导机构和人员,代表本级政府,对下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机构的教育工作进行监察和督促,推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
4.指导职能: 是教育督导机构和人员在检查评价的基础上,对下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机构的工作方向、工作内容、工作程序和方法给予具体的指点和引导。
5.评价职能: 主要是评价下级政府的教育工作水平、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机构的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
6.反馈功能: 从现代教育管理科学的角度来看,科学的决策过程离不开监督、反馈系统的支持,教育督导要强化反馈功能,及时准确地向上级反馈信息,以有助于做出科学决策。
7.方向性原则:这是指学前教育督导是依据一定的方针、政策、法规进行的,体现学前教育的宗旨、学前教育管理的特点和规律,从而使学前教育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8.科学性原则。 学前教育督导活动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深入学前教育实践,考察督导对象的客观现实,进行具体分析;要遵循教育规律和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提出恰当的要求和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要认真研究剖析问题,注意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
简述题
一、简述学前教育督导的历史发展? 教育督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学记》中就有 ?天子视学 ?之说, 记述了周朝的国君分春、秋两度视察学校的情形。以后到了隋唐,出现了学官视学。隋唐之时,教育制 日趋完备,从中央到地方都设立了专门管理教育的机构和官员,在中央有国子监和国子祭酒,地方有长史官。当时的学官主要负责视察、监督的责任,这是我国教育行政长官兼督学或视学责任的开始。我国近代的教育督导制度是于清末建立的,是在封建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和行政管理制度的基础上,部分地学习和吸收资本主义教育制度及其教育行政管理制度和督导制度的结果。我国教育督导机构新中国成立以后曾一度被取消,由有关职能司、处担任视导工作。文革期间终止了视导制度。 70 年代末导 80 年代初,又得到了恢复,并逐步完善。 1991 年 5 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了《教育督导暂行规定》 ,同年,全国首次教育督导会议在北京举行,研究贯彻《规定》 ,部署教育督导的有关工作。这表明,我国教育督导工作的管理体系日趋健全,教育督导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阶段。
二、如何理解教育督导的性质是行政监督? 教育管理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有决策、执行、监督三个系统构成,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这种行政监督是国家管理教育事业的重要形式和手段。特别是在当前我国教育法还不够健全的情况下,对教育事业要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仅仅依靠法律监督是不够的,必须强化行
政监督。对行政监督的含义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 ( 1)教育工作的行政监督就是国家监督。教育督导是一种国家职能、政府职能,是国家管理教育事业的重要形式和手段。教育督导机构和其他教育行政机构
一样,是履行政府教育管理义务的专门机构。 ( 2)对教育工作的行政监督具有执法行、权威性。教育行政监督是受命与国家和正股的,是以上下隶属关系作为监督行为的基础,因而有较高的权威性和相应权力,是运用国家权力,根据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法规对下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教育机构的教育工作进行监察和督促,凭借的是权力和法纪,因而具有执法行、权威性。 ( 3)教育行政监督具有综合协调的作用。教育督导机构不像其他教育行政部门那样受职责分工的局限,同时它是以政府的而不仅是教育行政部门的代表履行行政监督职能的, 是综合性部门, 督导的内容无论是宏观督导还是微观督导都具有综合性, 既?督? 外部条件有 ?督?内部管理。
三、教育督导的意义是什么? ( 1)教育督导是保障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贯彻落实的重要手段。教育督导教育工作的行政监督,是政府行政体系内部的自我监控。这种自我监控对于按照法律和方针政策处理行政事务,保障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 2)教育督导是转变政府职能,实现宏观管理的重要环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使国家的行政管理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教育行政管理正在从以往的?行政命令? 、?直接干预? 、等偏重微观管理的方式,向主要依靠决策、规划、协调、监督和信息服务等宏观管理的方式转变。 ( 3)教育督导是保障教育目标实现的有效机制。我国教育督导作为教育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 ?督政?与?督学?的双重任务,这两者是紧密结合的。总之,教育督导作为现代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依法执教的手段,也是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有效运行机制。
四、教育督导的职能? 教育督导的基本职能主要有四个方面,即监督职能、指导职能、评价职能和反馈职能。
五、学前教育督导的内容是什么? ( 1)政府对教育的责任和领导作用的发挥。 ( 2)幼教事业的发展。 ( 3) 结合教育中心工作与热点问题进行专项督导。 ( 4)幼教机构及相关服务设施的督导。
六、教育督导的核心内容和根本任务是什么? 是保证国家有关教育方针、政策、法规的贯彻执行,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教育目标的实现。要注意全面了解和检查贯彻执行得是否全面,有无偏差,取得哪些成绩、经验,存在什么问题和困难等,并予以建议、指导、提供帮助等。
七、教育督导的形式有哪些? 学前教育督导工作的形式有多种,从督导内容上分,有综合性督导、专项督导以及经常性督导;如果按照督导实施的范围来分,可分为宏观督导与微观督导;按督导目的来分,有调 研性督导、检查性督导与总结性督导;从督导时间的角度划分,有随访性督导和周期性督导等。另外对机 构的督导,掖可以分为单机构督导与片区督导。
八、教育督导的基本原则有哪些?如何理解这几项原则。 学前教育督导原则是学前教育督导工作的一般准则,对于学前教育督导工作的组织和开展具有指导价值,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则( 1)方向性原则。这是指学前教育督导是依据一定的方针、 政策、 法规进行的, 体现学前教育的宗旨、 学前教育管理的特点和规律, 从而使学前教育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 2)科学性原则。学前教育督导活动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深入学前教育实践,考察督导对象的客观现实,进行具体分析;要遵循教育规律和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提出恰当的要求和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要认真研究剖析问题,注意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 ( 3)民主性原则。学前教育督导在督导主、客体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前提。这体现在要给被督导机构和人员陈述、解释的机会,从而可以有助于了解情况,准确全面的把握信息,同时也可有助于客观地分析,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 (4) 促进性原则。督导工作最终是要对被督导对象起到促进作用。督导过程中,督导人员对督导对象要热情关心,而不是冷漠挑剔;要注意发挥积极因素,帮助总结推
广有效经验,防止产生消极情绪和消极因素;注意帮助纠正缺点和错误;要帮助创造条件,提供协助,使
困难得到克服和解决。督导工作还要注意帮助督导对象解答疑问和澄清认识。
九、简述教育督导过程和格阶段的具体工作? (一)计划准备阶段。 1. 确定督导对象制定督导计划; 2. 做好理论准备和思想准备; 3. 准备必要的督导工具。 (二)组织实施环节。督导工作的中心环节,主要解决
怎样督导的问题。这个环节有如下具体工作: 1. 督导组与被督导单位正式见面,动员有关群众,落实督导计划的具体安排。 2. 听取陈述。 3. 实地观察。 4. 查阅资料。 5. 召开座谈会和进行个别交谈。 6. 做出分析、评价判断和召开通报会。 (三)总结处理环节。这是督导工作的结束阶段,主要解决怎样发挥教育督导作
用的问题。这个阶段的具体工作内容如下: 1. 写出督导报告; 2. 写出督导工作总结; 3. 反馈
十、学前教育督导过程中实地观察应侧重哪方面? 1. 现场观察教育过程中幼儿与教师的活动; 2. 观察幼儿园各类管理人员的工作状况; 3。观察幼儿园的环境。
十一、学前教育督导过程中一个具体的督导计划通常有哪几方面的内容? 1.督导任务; 2. 督导时间; 3.
督导对象; 4. 督导内容; 5. 督导日程和步骤方法; 6. 督导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预案。
十二、如何理解我国教育督导是督政与督学的统一,是督与导的统一? 我国教育督导的主要方面是基础教育。从督导对象来看,教育督导的任务一是督政,二是督学,是督政与督学的统一,以督政为主。构建教育督导机制,要处理好 ?督政?与?督学?以及?督?与?学?的关系,从我国国情出发,探索教育督导规律,提高督导工作的实效。督学即督导学校或各类教育机构的教育工作,教育机构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活 动,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提高。通过督学,可以推动教育改革,更好地实现教育培养目标。督政与督学 紧密联系,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督政离不开督学,督学是督政的基础,机构教育是政府教育工作成效之体现。督政的目的也是为了促进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督导教育机构的办学调价你、师资等方 面的问题,要通过政府来关注重视才能得到解决。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督导制度的完善,应该将这两方 面工作很好的结合起来,抓好督政,指导督学。
十三、 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对于转变行政职能的意义是什么? 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为教育督导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可以依据已有的国家及地方有关教育的法规政策,同时,注重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当前特别需
要明确教育督导与义务职能部门的教育行政关系,实行机构设置和职能确定的法制化管理。教育行政是一个完整统一的体系,针对目前问题,一方面强化教育决策系统,调整精简教育执行系统,提高行政效率, 于此同时,注重充实加强教育监控系统。教育督导机构要独立设置,才能够真正代表政府对决策的执行情况及时进行监控反馈,以其权威性严格行政执法。尽管建立独立有效的现代教育督导制度已成趋势,但其独立仍需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要求我们随着实践的进展与体制改革的深入,不断研究和处理教育督导与教育行政部门及其各专职机构的关系,是二者之间既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又建立密切的协作关系,达到互助和互补,从而较好地开展督导工作,提高行政效率。
第十三部分名词解释
1.教育评价学 :教育评价学是教育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教育评价是从教育测量活动中发展出来的。始于 1934 年至 19432 年美国心理学家泰勒 (Tyler, R) 人的 八年研究 。
2.教育评价: 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是对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判断。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活动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做出判断的活动。是对教育活动现实的(已经取得的)或潜在的(还未取得, 但可能取得的)价值做出判断,以期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
3.形成性评价 ( formative assessment )。在学生评价中,形成性评价主要用于不断地反馈学生学习成功或失败的信息。它特别注重强化学生学习的成功之处,显示学生学习过程中需要改进工作的具体的学习
错误。
4.诊断性评价 ( diagnostic assessment )如果把形成性评价看作是对学生学习错误的初诊的话,诊断性评价就是复诊。它的重点在于对学生学习中屡犯错误深层原因的调查。它需要一些精心准备的诊断性测
试以及高度专门化的访谈技术。
5.总结性评价 ( summative assessment) 它是对教学目标达到程度的判断,同时也提供了教学目标适当性与教学策略有效性的信息。
6.诊断性评价 ( diagnostic assessment )如果把形成性评价看作是对学生学习错误的初诊的话,诊断性评价就是复诊。它的重点在于对学生学习中屡犯错误深层原因的调查。它需要一些精心准备的诊断性测
试以及高度专门化的访谈技术。
7.总结性评价 (summative assessment) 它是对教学目标达到程度的判断,同时也提供了
8.评价方案: 是整个评价工作的总体结构和工作计划。
9.评价指标体系: 是由一系列具体的指标或标准化所组成的 ?指标集合(群) ?,也称?评价标准集,以及相应的权重系数的集合。
简答题
1、学前教育评价功能: 1.鉴定功能 2 .导向功能 3 .激励功能 4 .诊断功能 5 .调节功能 6 .监督作用
2、简述学前教育评价的基本内容和评价实施的基本步骤? 基本内容:幼儿园评价、教师评价、儿童发展 评价。步骤: 1、实施评价方案建立评价领导小组,负责评价的组织工作; 2、在进行理论武装和文件资料
学习基础上,拟定评价方案; 3、实施评价方案,进行正是评价工作,收集有关的资料和信息; 4、解释分析评价结果,写出评价报告; 5、将评价结果与建议反馈给评价报告。
3、前教育评价的原则: 1、强调评价内容的整体性,综合性; 2、定性定量研究结合,建立科学有效的评
价过程,强调努力程度及其产生的效益; 4、评价与指导相结合; 5、内外结合,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结合, 注重过程的参与性与民主性。
4、如何建立评价的指标体系? 初拟指标 --- 筛选指标 ----- 分配权重 ----- 构成体系 试用完善。
5、学前教育评价有哪几种主要手段? 现场观测、访谈、问卷、文献资料法、个案研究、自我报告。
6、学前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 强调评价内容的整体性、综合性,全面与重点结合;定性定量结合,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标准;动态和静态结合,既注重评价结果,更注重评价过程,强调奴隶程度及其所产生的 效益;评价与指导结合;内外结合,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结合,注重过程的参
扫码加入考生交流群
一起探讨自学考试
扫码小程序选择报考专业
进入在线做题学习
查看了解自考专业
查询最新政策公告
进入历年真题学习